2023年8月20日,正式出伏后。俗话说:“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三伏天过,秋风送爽,可暑气虽消,炎热犹在。
从出伏到秋分(8.20-9.23)的34天里,秋老虎依然肆虐。
且夏秋交替,阴阳转化,昼夜温差变大,天气波动频繁,最是凶险关键。
唯有吃好三样,防好三样,做好三样,注意养生防护,才能健康安然过秋天!
吃好三样
吃秋梨
《本草纲目》中写:“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能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
燥主秋令,出伏后,人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咽痛咳嗽等症状。
而秋梨正是当季应时的水果,汁水充沛,口感清甜,香脆可口。
营养价值丰富,还有生津润燥、止咳化痰的功效,可谓是出伏必吃第一果。
吃鸭肉
谚语有云:“七月半鸭,八月半芋。”
七月半前后,也就是三伏天后,正是吃鸭肉的好时节。
盛夏刚过,身体无病三分虚,须适当进补,增益元气,提高免疫。
此时鸭肉最为肥美,味甘性凉,温补不燥,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
在尚有暑热的初秋食用,既能补充夏季的消耗,亦能清热安神,少生杂病。
吃莲藕
常言道:“荷莲一身宝,秋藕最养人。”
秋季的莲藕,被誉为“水中人参”,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
不仅可以润燥清热,改善肠胃,还能降糖、降脂、降血压。
与花生、排骨一同炖汤,是这个时节最适宜的温补佳品,最为养人。
防好三样
防血压
出伏后到秋分,由夏转秋,由热转凉。
一冷一热,早晚温差变化大,血压也会随之频繁波动。
稍有不慎,血压突增,对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极为危险。
不仅可能头晕头痛,身体不适,严重者还会诱发中风、心梗,危及生命。
因而,早晚应注意保暖,增添衣物,避免晨练,防止血压不稳,养护身体。
防感冒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出伏恰在立秋后,天气渐凉,寒气滋生。
但有的人还是因高温贪凉,冷饮不停,空调不休。
轻则损害肠胃,重则寒气入体,引起感冒,埋下病根。
而有的人过早增添厚衣,出较汗多,也易伤风感冒,还会降低抗寒力和免疫力。
所以,我们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既不贪凉,亦不厚衣,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
防秋乏
民间有句老话:“春困秋乏。”
出伏后,阳气收敛,人容易感到疲乏,萎靡不振。
再加上,昼短夜长,草苦叶落,难免会出现悲秋伤感的情绪。
若不及时调整作息,改变心态,很容易加重身体和心理负担。
此时,应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与肺气舒展,缓解秋乏,也可以常晒太阳,登高出游,振奋精神。
做好三样
按穴位
出伏后,按摩以下三大穴位,可治未病,保安康。
一是脑后的风池穴,能预防或治疗血压升高,还能解乏提神。
二是小腿内侧的阴陵泉穴,有清利湿热,健脾理气,通经活络的效果。
三是头顶中央的百会穴,可以提升阳气,缓解头晕、头痛,远离疾病。
经常轻缓点揉、按压,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持续30秒左右,妙用无穷。
勤泡脚
古语有云:“春天泡脚,升阳固脱;夏天泡脚,暑湿可祛;秋天泡脚,肺润肠濡;冬天泡脚,丹田温灼。”
不同的季节泡脚,有着不同的养生功效。
出伏进入秋季,此时泡脚,可以润肺润肠,驱散寒湿,以防秋燥。
坚持泡脚,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一整天的疲劳,恢复体力精神,安稳睡眠。
此外,也可以在热水中加入艾叶、生姜、花椒等中草药,调整脏腑,温养气血。
泡脚时,水需没过脚踝,水温40℃左右,时间不宜过长,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常运动
《诸侯病原论》有言:“运动骨血,则气强。”
三伏天时,烈日炎炎,人们大多伏藏居家,疲于运动,缺乏锻炼。
出伏以后,天气渐凉,应坚持运动,保持身体的活力,维持健康的体魄。
如爬山、慢跑、快走等温和的运动方式,排出体内的湿气,缓解当下的困乏。
但值得注意的事,秋季宜收,运动也要合理适度,切忌过度大汗,以免增加身体损耗。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