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免费”“平价”著称,但是在近些年,各种形式的在线阅读平台相继涌现,网文行业开启“知识付费”模式后,却频频因为要价高、乱收费的问题,被读者“控诉”到热搜。
看完1981章,还要续费700元,才能继续阅读接下来的收费章节……最近,一名学生家长向媒体投诉在线阅读平台“笔墨文学”给读者“设坑”的事件,引发很多人共鸣。
充值700元看不完一部网文,解锁上千章等不到一个结局……7月13日,记者登录笔墨文学,发现这样的例子,在该平台上比比皆是:一本书,从第十几章节开始收费,然而作者写了2000章百万字,还连载,还没描绘出结局。
章节摞章节,积攒出的付费金额,比购买一排实体书的价格还贵。
连载无尽头,3000章节的网文还没写出结局
几乎不能否认的事实是,近些年,随着社会版权意识的增强,我国网友对内容付费的意愿是在飞速提升的。从影视剧到音乐、网文、有声书等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出钱支持自己喜欢的内容。
“花700元看不完一部网文”,就消息登上热搜的讨论区来看,读者众声怨道的批评并非针对网文付费。进一步说,让大家感到不满的倒不是“付不付”的问题,而是付了钱却被平台当成“待宰的羔羊”。
《中国消费报》报道,读者投诉的这本书,前1981章是免费的,之后的章节就要收费阅读,仅仅更新半个月时间,为了阅读这部小说,读者就要续费700元,“可是这部书已经连载到3000多章还未完结,要看完这本小说还得花多少钱都不知道,因为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标价。”
这样的文章,在网文界被叫做“水文”。所谓水文,指的是那种故意延长“创作线”、不以内容创作为基准的“注水文章”。
一名网文从业人士告诉记者,“水文”的出现,与内容平台激励机制有关,有些阅读平台依据字数给作者付费,作者为了多赚钱,选择把作品写长,“一般而言,这种现象大多集中在中低端作者群,没有粉丝,没有生产精品的目标,只要赚钱就行。”
注水文章充斥平台,读者充值就像一个“无底洞”
不少作者把“水文”视为眼下网文创作行业的“糟粕”。此前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网文作者月关对“水文”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在他看来,注水的文章首先影响的是作者的创作生态,其次便会直接伤害到阅读的读者。
以笔墨APP为例,记者下载体验了充值消费的全过程。该平台有自己的“消费币”,一般而言,读者需要通过充值人民币来兑换平台书币,接着购买图书,进行阅读。
但是记者注意到,平台内的多数作品是从第21章节进行收费。对于已完结的文章来说,读者算起价格来,还算比较清晰。对于连载未结束的小说而言,阅读起来,可要当心,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踩中“无底洞”。
随便打开APP首页上的一本古言(古代言情),公开的资料显示,小说作者于2022年4月开始创作,写到今天连载出304万字,但还在更新。记者算下账,“解锁”整本书的付费章节,需要10125书币,用笔墨文学计价标准代换,是100多块钱。
而这样的作品,遍布这座线上“网络书城”。都市、玄幻、仙侠、悬疑……读者进入任何一个分区,只要按照热门推荐选书,就有极大概率踩中平台设置的无底洞似的“付费坑”。
“水文”行为,在整个网络文学行业常见吗?晋江文学城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常正规的在线阅读平台都会制定相关规则,鼓励作者生产精品内容,“我们这边也不鼓励生产水文,晋江(文学城)有一条规则是作者收益的一半暂存在网站,等作品完结了,才能全部拿走。这个规则就是为了鼓励作者以质取胜,考虑到读者的感受。”
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谁都想来“分一杯羹”
其实相比传统文学,网文在国内还属于一种新兴事物。1998年,作家蔡智恒(网名 痞子蔡)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第一次亲密接触》,被视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开山之作。经过二十余年发展,我国网文创作进入深水期,但是基于网络文学运营开发出的商业模式,已经提前驶入了快车道,包括内容付费、IP改编等形式。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22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389.3亿元。看中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和市场,一时间,诸多运营者涌入,在这种情况下,总会有“漏网之鱼”在市场上出现。
记者发现,目前国内网络文学的运营者不再局限于培养原创作家的平台,手机上随便打开一个网页浏览器,也能看到网文阅读的分区。飘花小说、飘香书院、菠萝包小说……互联网世界里,似乎涌现了一批顶着文学的名义“出道”的在线阅读平台。上网冲浪时,网页还会“弹出”一条广告,吸引用户入坑阅读……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玮是一名80后,2020年由于工作安排,她先后与网文作者卓牧闲、意千重等展开对话,这次经历,让她的研究视角不断向网络文学的“深水”领域触展。在她看来,700元看不完一部网文,在行业内属于“个例”,对于读者来说,在当下,学会分辨平台、挑选一本好看的网络文学作品,愈发重要,“正规的网站通常是按照千字2-3分收费。”
天涯查APP显示,“笔墨文学”隶属于广州哇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从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的企业。读者投诉事件发生后,记者多次致电该公司工作人员,对方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实习生 王丽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