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1日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希望你们继续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带动更多居民养成分类投放的好习惯,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贡献力量。
在第一个“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回信,为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垃圾分类看似是民生小事,实为国之大者,开展垃圾分类不仅是为了改善环境、节约资源,也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素质。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公众对生活垃圾分类观念、参与、感受等方面正在出现积极变化。给自己一个环保习惯,给垃圾一个利用空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选择。
以北京为例,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三年来,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全品类、全链条、全覆盖原则,已推动近1.6万个居住小区(村)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稳定在18%以上,可回收物规范回收量增长近1倍,其他垃圾减量率超过3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5%以上,分类效果明显。2023年1至4月,市民反映垃圾分类问题的诉求量同比下降65%,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用再生资源回收来抵扣物业费的新模式将在今年适时适地推广。
毋庸讳言,垃圾分类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资源化利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只有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才能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当前,居民自主分类习惯尚未完全养成,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还存在处理能力不足、区域间差异较大,“二次分拣”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分类驿站、大件垃圾、装修垃圾暂存点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餐饮服务单位厨余垃圾、外卖餐盒、商品包装等方面仍需加大减量力度等矛盾,这都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之策。
从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看,教育引导与严格约束缺一不可。从引导看,在多鼓励垃圾分类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绿化、休闲设施、宣传教育基地,形成有效的交流宣传平台,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提高公众参与度的同时,应借助志愿者引导公众对生活垃圾分类形成正确观念,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推广绿色生活消费方式,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而从约束看,既要完善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也需加快破解执行环节上力度不够问题,杜绝执行主体不明确,或者虽然明确但人力物力财力跟不上,容易出现反复、难以保持效果等问题。
还应当看到,我国城镇化水平仍处于快速提升阶段,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也将快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逐步纳入城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使得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有较大增长,原有收运设施已无法满足需要,资源化利用率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必须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以市场化科技化手段提升可回收物的利用效率。
垃圾分类管理是城市管理方式的一种升级,也是公众文明素养的一种升级。实行垃圾分类管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垃圾分类管理新路,为生态文明建设再添新成色。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