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中国农业大学西槐庄科技小院揭牌,今后将有更多学生走进科技小院开展实践,上好服务乡村振兴的“大思政课”。今年内,100支北京高校实践团队、1000余名师生将赴全国各地乡村一线,用所知所学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在通州区永乐店镇西槐庄科技小院,北京高校师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召开。“从产前的技术和品种引进,到产中的水肥监控,再到产后的销售,我们参与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帮助村里提高经济收入。”中国农大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思远分享了自己在科技小院工作的经历,她说,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有“自找苦吃”的精神,“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实践当中,把时间花在充满希望的赛道上。”
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校的师生代表交流发言。“看到农大的同学们在田间一线,扎根农业、服务乡村,努力突破制约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卡脖子’难题,我深受触动。”清华大学车辆学院博士生魏一凡表示,自己也要把“科创”做在祖国大地上,参与“卡脖子”技术攻关、高精技术研发和基层治理研究等项目中,发挥专业特长,助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北京农学院果树学副教授张卿表示,科技小院不仅是农业高校师生科技成果转化的阵地,更是培养高水平创新性农业人才的平台,要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讲深讲透“绿色故事”中的“红色道理”,“作为一名教师,要积极投身首都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创新人才,让青春在首都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当天,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中国农大西槐庄科技小院揭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张革表示,科技小院是高校学生将专业所长与农村发展需求相结合、自觉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各高校将做好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形成更多以“科技小院”为代表的实践成果;上好服务乡村振兴的“大思政课”,引导师生主动去到田间地头、基层一线淬炼本领。
下一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将进一步强化首都高校师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每年组织100支实践团队、1000名高校师生奔赴全国各地,积极推广以科技小院为代表的实践成果,打造田间地头的精品“大思政课”。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