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效应”与长期主义,立刻吃掉一颗棉花糖,还是延迟满足得到更多棉花糖?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所幼儿园里做过一个实验:
找来几十个孩子,让每个孩子待在一个小房间里,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子上放了一块棉花糖。
研究人员告诉孩子:“如果实在忍不住想吃桌子上的糖,就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但如果能够等他回来以后再吃,就会得到另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
实验结束后,发现大多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有一部分孩子甚至没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
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获得了另一颗棉花糖的奖励。
在后来的跟踪调查中发现,能够延迟满足等待的那部分孩子,无论是在学业还是职场上,大多都很成功。
这就是著名的“糖果效应”,也称“延迟满足效应”。
想要收获更多,就要具备长远眼光,不因眼前利益而放弃前面更广阔的森林。
《延迟满足》一书中写道:“在任何一个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因为他们敢进窄门,愿走远路。”
一个思维陷阱:一味推崇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比即时满足更高级吗?
与延迟满足相对的概念是即时满足或及时行乐,这两种理念都有着各自的拥趸。
实际上,及时行乐和延迟满足并不矛盾。让我们产生误解的,是被曲解和污名化了的“及时行乐”。
在消费主义浸染下,我们不自觉地把及时行乐等同于即时满足物质欲望或是感官刺激,并将其视为实现长远目标道路上的绊脚石。
古希腊两个著名的哲学流派,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探究及时行乐与延迟满足之间辩证关系的窗口。
斯多葛主义被称为“幸福主义”,倡导自我控制,反对沉溺于感官享受,认为幸福是通过大量的牺牲获得的。
与之相对的伊壁鸠鲁派提倡“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但同样强调人们应当谨慎地选择快乐。认为:“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无病痛,灵魂无搅扰,而不是通宵达旦的狂饮和寻欢作乐,也不是性爱,更不是在豪华的餐桌上享用山珍海味,满足口腹之欲的所谓快乐生活;快乐是一种清醒的理性。”
正确的及时行乐,是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以正向的心态做事做人,而并非不计后果地放纵自我。
米歇尔教授在书中指出,“即时满足”是我们的本能,“延迟满足”则需要我们违抗自己的本能,调动大脑中最为复杂的“冷静系统”对当前的冲动进行理性的反思与规划,而这也正是自控力的根本来源。
人类的意志力虽然有强大的力量,但是就如同琴弦,绷得太紧,拉得太长,则会完全失去弹性。
一味推崇延迟满足,不仅会产生逆反心理,让时间成本沉没,还可能导致在过程中感到挫败、变得越来越优柔寡断、更加贪婪和难以抵挡画饼的诱惑。
活出更有掌控感的人生,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可以两者兼得吗?
那到底是等枝头挂满硕果,再享受收获的喜悦;还是在蓓蕾初绽时,就赶紧摘下一饱眼福?
不做选择的成年人可以两者兼得吗?
1.打破自律神话,明确内在动机
尽管我们经常将延迟满足和自律挂钩,但是研究发现,自我控制以及由此带来的所有好处,可能与抑制冲动完全无关。
与想象中不同,掌握着“自律”话语权的人们谈到自己的好习惯时用的并不是坚持、忍受这些词汇。
相反,他们更乐意用享受来解释自己的十年如一日。
从外观到内视,从改变的被动实施者到主动创造者,转换角度也许会帮我们打开高质量快乐的大门。
2.正确认识痛苦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令人欣喜的结果固然重要,但若失去了亲身参与的过程,那么对于结果的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延迟满足不可避免会带来痛苦,但是痛苦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快乐和痛苦是一对双生花,正是旷日持久的参与和坚持不懈的付出,才使得快乐的感觉更加深刻而持久。
3.正视自己的欲望
快乐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愉悦的感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我们对幸福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之中,因此我们一生都在追逐快乐和幸福的路上。
在这条一眼望不到头的道路上奔走,有时候难免会需要世俗的、可以立即满足我们的快乐作为慰藉,这时候也不必过于苛责和压抑自己的欲望。
谁说享受当下的快乐不会成为我们重新出发的动力呢?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