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 关于读书的几个问题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2023-04-21 21:30

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从书里,我们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让思想更深远。

然而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一些小问题也伴随而来,比如,读书该不该带有功利性,读书有没有进路,等等。

的确,在读书这件事上我们也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扰,以下是关于读书的几个问题,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01

读书有几重境界?

读书有三种境界,开始时为功利而读书,继而是为兴趣而读书,最终是为人生而读书。

为功利而读书,亦可理解为为谋生而读书,比如,学生为考试而读书,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读书,学者为做学问而读书,未就业者为找工作而读书……凡此有近期功利目的的读书,都可以被认为是为功利而读书。

为兴趣而读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提高自己平生的业余爱好的技能水平而去读书,比如,围棋爱好者为提高围棋技术而去读围棋类的书。这类为兴趣读书,仍可归入功利读书,因为他们的直接爱好不是读书,读书是为了提高业余爱好的技艺。第二类是为了消遣、解闷、娱乐、打发时间而读书,这类读书也可归为为功利而读书,因为这类读书虽然不是直接地为了功利,但消遣、娱乐、打发时间,仍然是为了解除困境,达到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工作的目的。第三类是真正把读书作为业余爱好,工作之余的业余生活首选读书,甚至是业余生活唯有读书。为兴趣而读书者,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也正是因为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所以这书读得才滋润,才全身心投入,而其潜移默化的功效无处不在,利身心、利交际、利事业;而这“三利”,无一不是利在自身、功在社会的。

作为最高境界的为人生读书,是把读书当作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把读书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在阅读中,把同智者、学者的对话当生活,把与伟人、哲人的精神交流当快乐,把与圣哲的沟通当追求,以达到内省外求、顶天立地的人生境界。为人生而读书同为兴趣而读书的根本区别在于,为兴趣而读书的动力是兴趣,为人生而读书的动力是生命的需要。为功利而读书同为人生而读书的不同在于,为功利而读书的直接目的是眼前生活的物质利益,而为人生而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人生精神境界的升华。当然,这三种读书境界不是截然分隔的,它们之间不仅有互动,而且有渗透,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之间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登堂入室的过程。

02

读书的进路

读书的进路是由功利而兴趣,由兴趣而情有独钟,直至为人生而读书。

为功利而读书,是读书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功利目的是读书的动力。为具体的功利目的而读书,是人们读书的直接动力,随着人们目的愿望不断的提高,为实现一个又一个目的而读的书也越来越多,人们感觉到这读书的功效不仅仅是实现了目的,而且有很多知识修养已经内化为自己的身体诸多素质和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了,并且与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融为一体了。也可以说,因为读书及读书得来知识的内化和运用,自己得到了“改造”,而且在这种“改造”中,获得了提高。提高后的“我”,已不是原来的“我”,这时读书已经不是作为达到功利目的的“手段”了,而是为兴趣爱好所驱使,读书已成为生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读书进路的一步步实现,人们获得的既不是纯感性的功效,也不是纯理性的功利,而是感性(爱好)与理性(志向)的有机结合。

读书既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又是读与思的结合,更有一种读书的体验让人既有深入骨髓、透彻心脾般的觉解,又有触及灵魂、开启心扉般的顿悟,正是有了这种觉解和顿悟,才能让人们一步步地心明眼亮,一层层地灵魂升华。到了那时,人们才真正地理解读书是生命的一部分了。

03

读书与写作有何内在联系?

对于读书和写作的内在联系,元代教育家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写道:“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这段话中心意思是说在读书上多花功夫,写文章时就轻松自如了。

写作与读书,实际上是一个输入与产出的关系。读书是输入,写作是产出。要想收成好,就必须多读书。南宋学者陈善对于输入与产出的问题早有论述。他在其著作《扪虱新话》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里的“入”,指的是掌握书中内容,将其精华入心、入脑;“出”,指的就是运用、写作等。掌握“出入法”,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思践悟的过程,学中写、写中学,得时则“出”、失时则“入”。

马克思一生著作颇丰,留下1974部(篇)著作,其中独著1660部(篇),合著314部(篇)。他的这些著作,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经过大量阅读、大量实践得来的。在创作《资本论》的过程中,他广泛阅读并大量引证各种文献。为此,他经常去大英博物馆。有一段时期,他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沉浸在那里阅读大量书籍。

现在,有好多人表示自己不会写、不愿写,原因之一就是读书不够。清人万斯同说:“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难以穷尽天下之书,但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多读相关书籍,才能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04

莫做“读书状”

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一位丈夫接到妻子布置的一份“新作业”:每天下班回家必须看书。

原来,这个人家里的孩子马上要上幼儿园,妻子要求他作出示范,以引导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这位丈夫向来不喜读书,但为了孩子,接受了这项“任务”,在家时一有空闲就拿起书本。然而,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做做样子,把手机放到书页里,悄悄地玩游戏、看新闻,做出“读书状”。

当然,从教育孩子的角度看他做得对。但如果他能利用这个契机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就更好了。

读书有益,即便不喜欢读书的人也深知其中的道理。读书已成为一种时尚,如今身边买书的人多了,喜欢读书的人多了,谈论读书的人也多了;朋友圈里,荐书、晒书、倡导读书、读书打卡的人比比皆是。

然而,热闹的背后,是不是也有人像这位丈夫那样在做“读书状”呢?私家车里,放着本书,却落满灰尘;背包里装着本书,打算闲时翻看,眼睛却常常被手机屏霸占;办公室内,书架上摆满书籍,却一本比一本新;年初热血沸腾列了一大堆读书计划,实际上却没读完一本……这些情形估计很多人都曾有过,都曾见过。

这些都是典型的在做“读书状”。原因何在?想必,赶时髦作秀的有之;爱慕虚荣以书装点门面的有之;心情浮躁无法专注的有之……凡此种种,造成很多人爱读书的假象。

书是读给自己的,如果唯恐别人不知道,或仅为得到一点心理安慰,这样的读书与糊弄孩童何异?爱读书,读好书,理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面对扑面而来的阅读潮,每个人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读书为了什么?要把这个问题思考透、弄明白。读书,不为虚荣,不为名利,只为不断开拓自己的精神版图,从书中寻找人生的答案。唯此,才能拒绝作秀、拒绝纷扰,才能发乎心、落于实,充满激情地去读,如饥似渴地去读,深度思考地去读,享受阅读之美、之乐、之充实。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不用太过于纠结眼前的问题,书里都会给你答案。多给自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它会一点一滴地滋养你、改变你,让你收获更好的自己。

本篇图文综合整理自:《清风润初心:与党员干部谈修为》《责任与自由:当代中国青少年成长研究》、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等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随笔|王明明:读书偶感
作家联盟 2024-07-16
​访谈 | 陈平原谈读书
现代大学网 2024-03-16
夜读|会读书的人,才能成为书籍的朋友
帆书 原樊登读书 2023-11-02
赏读|重新寻找阅读的至乐,《读书破内卷》新书发布会在济南书博会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4
写作|周兆琼:浅谈读书
作家联盟 2023-05-11
文学|严歌苓:读书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
作家联盟 2023-04-29
迎接“4.23”世界读书日, 商务印书馆2023读者开放日在京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3
书评|诗歌越接近“当下”,越需要激活“蝶变”的翅膀与复眼
文学报 2023-01-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