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花鸟图,身姿曼妙的少数民族少女图,还有色彩绚丽的山水风景图……在明峻嘉园小区76岁的老人沈申家中,满墙的画作都带有立体的雕刻和绚烂的色彩。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作都是易拉罐制成的。当了一辈子工人的老人用一双巧手,把废旧的易拉罐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想把易拉罐变成艺术品,是一件既讲究技巧又需要耐心的细致活儿。在老人家的电视背景墙中央,挂着一幅《孔雀图》,画面中一块岩石旁生长着一棵梅花树,两只孔雀栖息在树上,似在窃窃私语。整个画作凹凸有致,泛出金属光泽,孔雀的羽毛根根分明、栩栩如生。
“这幅画是用上百个易拉罐做成的。”沈申老人介绍说,孔雀的每一根羽毛,都是用一个易拉罐皮制成的,从画底图、拓印、描刻、成型、清洗,到剪刻、拼接、着色、修整、粘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兴趣一上来收都收不住,有时一做起来连吃饭都忘了。”沈申老人伏在案前,拿出一个易拉罐,用剪刀将易拉罐的上封盖和底部剪掉,只留下中间部分,剪开后展平。然后,老人用设计好的图画作为底图,用复写纸拓印在易拉罐片的内侧;再把拓印好的易拉罐片平放在橡胶垫上,用圆珠笔按拓印的线条描刻一遍。
“最关键的一步是成型,就是把描刻好的底图进行挤压、划刻,这一步决定了‘罐画’有无立体感。”老人将需要凸起的易拉罐片反面朝上,然后依据线条印迹,用笔尖对画面进行挤压。要凹陷的部分,再用笔尖对易拉罐片的正面部分进行划刻,通过反复地挤压、划刻,画面逐渐呈现出了立体效果。
沈申老人手中的笔也十分独特,全都是用废旧的木筷子、中性笔制成,处处体现着他的环保理念。“易拉罐片很难着色,为了突出画的金属光泽,一般都是用油性笔、马克笔来上色。最后,再把各部分图形用胶拼接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画,粘贴在黑色绒布上。”
“我没有特意学过,过去就是无线电厂的钳工,平时喜欢自己琢磨手工、画画。”老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喜欢收集易拉罐,“那时候易拉罐饮料没那么丰富,只有大宾馆里才卖且价格不菲,我就到处踅摸,让亲戚朋友也帮我留意。”后来,卖易拉罐饮料的越来越多,喝过之后空罐成了废品,沈申就开始琢磨如何使易拉罐变废为宝。
退休后,他将制作“罐画”当成了晚年生活的一大乐趣,创作了数百幅“罐画”,作品也越来越精美漂亮,还到多个社区参加过展览。老人为此还总结出了一套“罐画”的制作技巧,并出了两本书。
闲暇时,他还去给残疾人、老年人和孩子们授课。沈申说:“只要遇到愿意学的人,我就义务去教。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被忽略的旧物,只需要一个巧思和一双巧手,就能变成精美的艺术品。”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