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香樟木诗丛》:当代汉语诗歌创作进入“大诗人时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0 11:00

近日,由著名诗歌评论家敬文东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守望者出版的《香樟木诗丛》已正式出版上市。

香樟木有奇香,可用于防护书籍蠹虫,古代寺院喜种香樟木。当代,高级香水也会从香樟木这里提取芳香灵感。宋魏了翁诗曰“清庙圭璋璧,明堂枫柞樟”。甚至在在药理上,香樟木具有通窍辟秽的作用。凡此种种,喻意当代汉语诗歌的种种,这是《香樟木诗丛》的名字由来。

《香樟木诗丛》的编选原则有三:

一、仍然在坚持创作的诗人;

二、对当代汉语诗歌有独特建树的诗人;

三、为汉语诗歌提供独特视角的活跃诗人。

以此为标准,《香樟木诗丛》收录欧阳江河的《删述之余》、陈东东的《过海》、赵野的《剩山》、臧棣的《世界诗歌日》、王君的《上面,中间,下面》以及梁小曼的《红的因式分解》。这六位诗人的作品在诗坛具有相当的影响,为当代汉语诗歌不可多得的精品。

同时,《诗丛》启动了外文翻译出版计划,第一辑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版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在各语种国家出版。这将是近10年来较大规模的新诗翻译出版计划。据悉。未来,《诗丛》还将陆续推出第二辑与第三辑,给读者提供当代诗歌发展的最新成果。

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继“朦胧诗”、“第三代诗”两个标志性历史事件之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在后疫情时代的一次重要的集群式作品呈现,整套诗丛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未来性”、“折返点”意味,预示当代诗歌在突破现代性写作之后,真正进入“广阔写作”,或许“大诗人”时代已然到来。

诗丛收录的诗人之一欧阳江河,是中国当代诗歌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中国诗坛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欧阳江河,原名江河,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1983至1984年间创作长诗《悬棺》开始,出版中文诗集14本,出版德语、英语、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诗集11本。曾荣获2010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2015十月文学奖、2016英国剑桥大学诗歌银叶奖等不胜枚举的大奖。

《删述之余》收录了欧阳江河1985年至2021年的51首代表性诗歌作品。从早期代表作品《玻璃工厂》、《傍晚穿过广场》、《关于市场经济的虚构笔记》等公认的经典之作,到《凤凰》《宿墨与量子男孩》等深具当代特征的最新力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欧阳江河诗歌创作鲜明的个人艺术特点,同时展现了欧阳江河3个阶段,3次创作转型的鲜明特点。诗集最后附有一篇自述文论《六十之后》,是诗人对自身创作生涯的一个总结,并对当代诗歌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

这些诗作或来源于欧阳江河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用施了魔法的语言描绘《玻璃工厂》,在《傍晚穿过广场》中对现实的自我存在进行反思;或纵横于历史与空间,《八大山人画鱼》、《毕加索画牛》,在跨越的时空内寻找诗意。欧阳江河从没有停止探索各种书写当代生存复杂性的语言策略,不断精磨技艺。

著名导演贾樟柯评价欧阳江河“在个人经验与公共现实之间穿行,在词的丰盈变幻与现实生存之间造梦。他面向过去,直面现在,同时也属于未来。”

在《删述之余》这本集子里,欧阳江河也收录了截止到2021年创作的新诗,包括《待在古层》、《圣僧八思巴》、《宿墨与量子男孩》、《待在古层》等新作。欧阳江河将个人经验与公共现实连接,用“富于变幻魔力的语言结构,隐藏着哲学的光芒”,营造宇宙与此刻的梦,献给在人群、时代、幻梦间穿行的普通人。

在书后的文论《六十之后》,欧阳江河提出了一个具有世界性的诗学问题:“现代性限定下的当代写作,与超乎限定之外的广阔写作如何勾连,如何匹配,如何竞争,这无疑是个大问题。”欧阳江河第一个将当代写作的进程定性为“广阔写作”,这是他继《89年后国内诗歌写作:本土气质、中年特征与知识分子身份》那篇广为人知的文论之后,又一次极具前瞻性、爆炸性和未来性的预言,这篇文章在未来的意义甚至会超过他诗歌创作的影响、甚至超越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成为一篇节点性的思想宣言。正如欧阳江河所言,“何不把写作与阅读的延伸,递给更为浩渺、更为深邃、更为复杂、更为崇高、更多向度的可能性?”

诗丛的另一位诗人陈东东也是生于六十年代初的跨代诗人,创作轨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延续到今天。著有诗集《海神的一夜》、《明净的部分》、《组诗•长诗)和诗文本《流水》等。曾荣获第六届天问诗人奖、第十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等多项大奖。

《过海:100首诗》这本诗集精选了陈东东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创作的作品,乃至近年创作的代表性诗作,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诗人在不同时期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艺术特点。诗人创作时从自我的感受出发,在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中汲取灵感,用诗意捕捉着生活值得记录的瞬间与表达隐秘内心蕴藏的丰富情感。

诗人宋琳这样评价陈东东:他的诗一直处在逃离沉闷世界及其真理、教义、训诫的路上,巨大的快乐伴随着巨大的冒险。陈东东诗歌的独特性如此显著,他的个人诗学如此孤绝,语言“淫靡而优越的”怪癖,写作不顾后果的勇敢……

作为第三代诗人的代表性人物,陈东东的诗歌具有飘逸的感性特质,在无穷的诗意幻想下,营造出超现实的奇境,带给读者奇妙的冒险。在《过海》里,陈东东用最新创作的宇航诗、城市诗等新的实验诗歌,展示了他在折返点转向的内在探索成果。前后时期创作风格反差之大,表达了诗人巨大的先锋勇气和喷涌的诗情。作为中国诗坛一道“”孤绝”的风景,陈东东的诗歌创作,将当代汉语诗歌的创作,保持在世界级的水准。

诗丛的作者之一臧棣,同样也是中国诗坛重量级的诗人、诗歌评论家。臧棣,1964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出版有《骑手和豆浆》、《风吹草动》、《新鲜的荆棘》、《简单的人类动作入门》、《沸腾协会》、《尖锐的信任丛书》、《情感教育入门》、《臧棣诗选》、《世界太古老,眼泪太年轻》、《诗歌植物学》、《非常动物》等多部诗集。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世界诗歌日》收入诗人臧棣1991—2022年间的诗歌佳作百余首。全书一共分为五卷,由“入门”诗、“简史”诗、“协会”诗、“丛书”诗等构成……诗歌标题独具匠心,富有特色,标题彰显的是主题灵活多变,包揽世界这一空间的众多方面与层次。内容从安静的沉思到雄辩的申述,从细腻的意象捕捉到奔放的情感流露,无不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写作手法上,诗人擅长用日常事物进行比喻,让现实的经验幻化出超现实的风貌。

诗人、评论家西渡这样评价臧棣:“真正见出臧棣非凡之处的是他通过无数‘小︐积累所达成的诗歌地理学现案。这方面臧棣的成绩在当代诗歌中可谓罕有其匹。”

臧棣发表于90年代的诗学论文《后朦胧诗:作为一种写作的诗歌》,呼应了同时代的欧阳江河的知识分子写作论,是90年代重要的诗学思想提纲之一。而在《世界诗歌日》文末与敬文东的访谈里,臧棣进一步阐述了自己近几年来的诗歌思考:“诗的书写不仅是对生命感受的抒发,而且要通过这种强力的书写,将游移在言述中的生命的气息凝固成一种近乎实体的存在。”

诗丛的另一位作者赵野,也是“第三代人”诗歌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赵野,1964年出生于四川兴文古宋,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出版有诗集《逝者如斯》(作家出版社,2003)、德中双语诗集《归园》(Edition Thanhauser,2012)、《信赖祖先的思想和语言——赵野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苍山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22)。曾荣获《作家》杂志诗歌奖、首届《诗收获》年度诗人奖等多项大奖。

《剩山:赵野诗选》收录赵野1985-2022年间,跨越近40年的磅礴、奇异、诡谲的重要诗作,并且收录收录全新大型组诗《碧岩录》。这些诗歌展现赵野“重塑传统和山河”的雄心壮志,在“信赖祖先的思想和语言”的文化态度下,创作出既是现代的又是古典的诗歌,展现出“天下忧”与“万古愁”的普世情感。

著名评论家夏可君这样评价:“赵野……拥有超然的诗意目光审视着文化中的人性与我们这个种族的未来。”

赵野把诗作为语言的玄学,游走于自然、历史、禅宗之间,给读者一种奇异的美感。在诗集末尾与主编敬文东的对话中,赵野这样表达了自己的传统观:“我觉得传统不是道具和符号,而是精神气质,是我们对社会、自然、人性的态度,以及我们面对虚无、死亡和美的方式,我是在这个意义上进入传统的。”谈及诗人在诗选里最重要的组诗《碧岩录》,赵野表示“这组诗我想找回汉语的节奏、音韵和气象,努力恢复汉语奇妙的美感。”

诗丛的作者之一王君,其作品在六人诗集中属于相对独特的风格。王君写作的是一种当代意义上的“禅诗”,但是又是极度关注 “在场”和现实性的禅诗。王君,生于1969年,曾用笔名楠铁。20世纪90年代起活跃诗坛,1994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霞光的极端》(与韩欣合著)。30年间,行走于环喜马拉雅山麓、青藏高原、山野密林和城市之间。

《上面,中间,下面》是诗人历时六年完成的一部“大诗”。诗人余刚评价:“王君的诗特别有意思,也是引人注目的新文本。他开辟了山水诗的一个新领域,将我们领入一个神奇的意境当中(刹那之间想到了但丁的《神曲》)。整部诗集一共分为三辑,以东方心象的“上面、中间、下面”,对应了但丁《神曲》的“地狱炼狱天堂”,但顺序正好相反,表达出东方禅意关照下的生死观,以内在空间的自我投射,描绘汉语诗歌里的意识空间。比如,关于“天堂”,诗人描绘的是“喜马拉雅内脏里的雪和5000米以上的蓝”,关于“地狱”,诗人为我们呈现的是“真正的被死亡洗涤得通透灵秀的诗”(杨炼语)。

在诗集末尾与敬文东的对话里,诗人王君将自己的诗学观念解释为“意识之看”,这个观点借自于禅宗的“参话头”的活句思维,“在意识空间内,星丛诞生,否定自身,再生成,再否定自身,时间、空间、事件、名相,都可以理解为意识的空间。”

由此,王君提出自己的写作抱负:“处理现代语境下汉语诗歌与西方现代诗、西方现代哲学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尤其是如何焊接当代汉语与古汉语、西方现代诗歌语言之间的不可能性,找到一种既能体现汉语本身意味的,又能处理当代庞杂材料的语言方式,要写出一种‘向过去打开的空间被投射进了未来︐的诗。”

王君的作品汲取了古汉语、西藏祝祷文、禅宗诗人释正觉、以及西方诗歌的营养,他对于诗歌是在“意识层面的能量转化”的观点,以及将禅诗引入当代诗的写作,是当代诗的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写作探索,呈现了当代新诗的新的维度和可能性。

诗丛唯一的女诗人梁小曼,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梁小曼1974年生于深圳。出版有诗集暨摄影集《系统故障》;译著有智利诗人劳尔·朱利塔的长诗《大海》、加拿大诗人洛尔娜·克罗齐的《老虎的天使》、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等;摄影作品多次在国内展出,包括个展与群展,如《明雅集·诗人的艺术》等。

《红的因式分解》精选梁小曼2017年至2021年创作的诗歌,呈现了诗人阶段性的创作面貌,并且收录诗人第一次公开发表的跨语言实验性长诗《红的因式分解》。整本诗集由六十首短诗、一首长组诗及一束关于诗的札记构成,另收入诗人与文学评论家敬文东的访谈,可以全方面了解诗人的创作历程。

六十首短诗简洁、轻盈,但包罗万象、寓意深远实验性跨语言长诗《红的因式分解》,被钟鸣誉为“奇诗”,以冷静的“因式分解”打开词语流动的闸门,解码/编码时光中蕴藏的信息。

诗人宋明炜曾说“请大家珍视梁小曼的诗,她那流动的诗句隐含着我们时代的真意,更重要的是,还有我们逃生的通关秘诀”。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梁小曼用词语精密的镜像,把两个世界界面上闪亮的璀璨光芒,留影在这些普通的纸页上”。

记忆、情感、人性、科技、生态、语言,都是诗人梁小曼警醒于这个世界的诗语。

在文末与敬文东的访谈里,梁小曼谈到写作长诗《红的因式分解》的隐秘经历:

“某一天,因为一组我自己的摄影获得一个长诗结构的灵感,但只有结构的灵感还不够,后来,我和人聊天时写了一句话‘We are not mumble-jumble-jungle-habitant︐(《红的因式分解》第一节最后一句)——就像乐曲中的动机,它一下出来了,它的出现也随之将整首《红的因式分解》向我清晰呈现。对于诗歌而言,语调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巨大的暗示性,这首长诗就是被一个语调(口吻)决定了它的内容与主题,至于它的结构和空间性则来自之前的摄影。”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丁香诗会•高校诗歌创作联盟启动仪式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3
西城区成立丁香诗会·高校诗歌创作联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2
活动|刹那灵觉与生命之诗 诗集《刹那》《如初》研讨会在宁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4
文学|《耶胡达·阿米亥诗集》诗歌爱好者书架上必不可少的20世纪诗歌经典读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3
文学|诗歌意象丰富、语言纯粹 著名诗人西川重磅诗歌代表作《巨兽》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0
上海国际诗歌节开幕 沃莱·索因卡获“金玉兰”诗歌大奖
新民晚报 2023-12-03
文学|阿根廷国宝级诗人携自选集与中国读者见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6
文学|丹麦诗人亨里克·诺德布兰德诗选集《莱斯博斯的玫瑰》面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