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渔政亮剑2022”系列专项执法行动、长江十年禁渔阶段性成效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针对进一步努力恢复长江珍稀物种种群数量方面的情况,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特别是长江大保护持续深入推进和长江十年禁渔的全面实施,长江江豚自然种群自然衰退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中华鲟人工保种群体进一步扩大,长江鲟的子三代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实现了突破。珍稀物种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种群规模、基数过小。以江豚为例,2006年开始普查,数量1800头,2017年跌到历史最低位1012头,去年普查恢复到1249头,但离2006年的普查数1800头还有很大差距。二是自然繁殖停滞,特别是中华鲟已经多年没有发现野外自然繁殖。三是珍稀物种的栖息生境质量不高。还有其他的问题和困难。
马毅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要把工作做细做实,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全面实施水生生物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农业农村部、发改委、中科院印发《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实施期限2021年到2025年,也就是“十四五”期间,加强资源监测能力建设,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和栖息地保护修复工程,推动长江江豚、中华鲟、长江鲟等珍稀物种拯救行动有关保护工程项目落实落地。
二是系统开展物种全生活史保护。针对珍稀物种全生活史薄弱环节,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务实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区的栖息地保护,扩大迁地保护水域范围和规模,突破全人工繁育技术,建立迁地保护群体可持续补充自然种群的常态机制。实施中华鲟的“陆-海-陆”仿生活史接力保种,开展产卵场江段自然繁殖实验,防止野外种群灭绝。实施长江鲟自然种群重建计划,加大增殖放流和监测力度,恢复长江鲟自然繁殖。发布川陕哲罗鲑保护行动计划,实施历史栖息地种群重建行动。
三是提升珍稀物种保护技术水平上下功夫。推进构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方专业科研力量协同配合、重大科研专项平台支撑的保护研究格局,加大对长江珍稀物种保护研究机构和团队的扶持力度,扩大保护研究队伍,全面系统提升长江珍稀物种的保护研究水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熊颖琪
编辑/周超
校对/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