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酌怡情,节日的气氛确实可以因为酒而被烘托得更有味儿,但是喝酒之后的不适感也是实实在在的。
民间关于解酒饮料一直流传着多种说法:
茶水、蜂蜜水、海带汤、绿豆汤……究竟哪一个才真正能起到解酒的作用呢?
01
喝酒带给身体的不适主要有哪些方面?
大量研究表明,过量饮酒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其中,某些人在喝完酒后会面部通红,俗称“上脸”。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酒类中的酒精产生的作用。
喝酒上脸的人,一般其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无法及时将酒精代谢后产生的毒性较大的乙醛及时转化为毒性相对较低的乙酸。
乙醛可以引起毛细血管扩张,从而导致面部皮肤发红。
此外,酒精还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这也就解释了很多人喝酒时从口若悬河到东倒西歪的过程。
而最为常见的一种不适是“上头”,表现为喝酒后产生的头痛、恶心、口渴等症状。
这是由于市面上销售的各种酒类,不论是只有几度的啤酒、果酒,还是高达九十几度的烈性酒,都是成分十分复杂的混合物。
除了含量最多的酒精和水之外,还含有各种醇类物质、醛类物质等,这些物质同时扮演了天使与魔鬼的角色。
一方面,它们本身以及它们的代谢产物是酒类香气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它们是导致喝酒上头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喝酒时的环境、心情等因素也可能会加剧或减弱上头的情况。
02
那些盛传的解酒方法真的有效果吗?
前文提到过,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所以有些人会使用茶、咖啡等饮料解酒,希望利用这些饮料中的咖啡因的兴奋作用解酒或醒酒,但这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而且,咖啡因还有利尿的作用,加速了将乙醛引入肾脏的过程,从而给肾脏带来负担。所以,饮茶解酒并不靠谱。
对于绿豆汤、海带汤的解酒效果,目前尚没有太多可参考的研究证据,推测其作用主要来自其中的水分,而这与大量饮水的作用可能并无区别。
此外,蜂蜜水也是被广泛提及的解酒饮料。
蜂蜜的主要成分之一果糖,在体内有一定的促进酒精代谢的作用,但喝几杯蜂蜜水的解酒效果甚微。
而且,对于醉酒后出现的头晕、恶心等症状,也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03
适合酒后的食物和饮品 多水分、易消化是关键
水本身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解酒剂。
酒后多喝水可以促进、加速酒精物质通过尿液、粪便以及汗液排出自身的体外。
在饮酒后食用含水量丰富的水果蔬菜以及稀粥、汤面等食物也是遵照类似的原理。
此外,蔬菜水果可以补充维生素C,而吃一点软烂的食物也可以缓解酒精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
04
喝酒时,如何控制自己的“度”?
当身体出现哪些信号,就不应该再喝了?
如前所述,喝酒“上脸”是遗传原因导致的,酒精对于他们的毒性较不上脸的人更大,所以这类人群应该尽量避免摄入酒精;
其实,对于不上脸的人群而言,酒精的代谢能力也是因人而异的。
酒精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先兴奋后抑制,对于醉酒者而言,往往是在兴奋期酒精摄入最快。
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会很容易让饮酒者失去自控力,喝下更多的酒。
而有些酒的“后劲”较大,等到意识到不能再喝的时候再停止饮酒,也难以避免醉酒症状。
所以,如果想更好地控制酒精的摄入量,就需要尽量减少兴奋期的长度和强度,一些喝酒的技巧和禁忌也是必须要了解的。
比如,在喝酒时应当减慢喝酒的速度,过快饮用低度酒会大大加重胃肠负担,而如果饮用的是高度酒,则会导致大量酒精迅速进入血液,导致越喝越快,迅速喝醉的情况;
另外,应当避免碳酸饮料和高度酒同饮,碳酸饮料会加快胃黏膜对酒精的吸收速度,让饮酒者醉得更快。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酒精早已被列为一级致癌物,喝酒没有“度”,最好不要喝。
儿童和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更要严格禁止饮酒。
05
喝酒前后吃了哪些药品就不能喝酒了?
酒精可以在体内发生多种反应,如果饮酒者同时在服用某些药物,还有可能让这些助人健康的良药变成“毒药”。
在各种可能与酒精出现反应的药物中,最知名的就是头孢类抗生素了。
在服用头孢类抗生素以及甲硝唑等抗菌药前后喝酒,会产生“双硫仑样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可能会加强镇静催眠药的药效,如地西泮等,也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而且酒精在体内代谢可以产生能量,饮酒的过程对能量代谢有一定影响,所以在饮酒前后服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可能会导致严重低血糖。
另外,酒精对胃黏膜也有刺激作用,所以如果在喝酒前后服用一些同样可能刺激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就可能引起更明显的不适感等。
如果在服药期间需要喝酒,大家一定要查看药品说明书上的“禁忌”和“注意事项”两栏,或者直接询问医生。
作者:高超、高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审核:宋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来源:科学辟谣
编辑/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