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鮟鱇鱼的“共度余生”,不浪漫反倒有些重口味
科普中国 2023-01-07 17:00

01

深海猎手鮟鱇鱼

其实,鮟鱇鱼是一个大家族,有很多种类,在几百至几千米深的海里均有分布。

我们爱情故事的主角,生活在比较深的海洋里。

这里光线稀少,是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环境,想在这样的环境里找到食物、繁衍生息,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鮟鱇鱼自有应对办法。

鮟鱇鱼最大的特点,就是头顶上的灯笼状发光器了。

有意思的是,鮟鱇鱼自己其实不能发光,在它的灯笼状发光器里面,共生着两种类型的弧菌,是这些弧菌能够发出亮光[1]。

在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小鱼小虾可能会被鮟鱇鱼头顶上的光亮吸引过来。

但藏在点点星光下面的,是鮟鱇鱼无情的血盆大口,小鱼还没反应过来,就会被一口吞下。

02

难找对象的地方

生活在深海里,除了找吃的困难,找对象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来来往往的鱼根本看不清对方,谁知道迎面游过来的是凶残的捕食者还是梦寐以求的异性呢?

为此,雄性鮟鱇鱼进化出了无与伦比的嗅觉。

它们能够在漆黑的大海中闻到雌鱼的味道,然后自己凑上去“贴贴”。

雄鱼的“贴贴”可不只是靠着这么简单。

对雄鱼来说,光是找到雌鱼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要让雌鱼受精,才算是完成使命。

为了能一直贴着雌鱼不会跟丢,雄鱼们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一口咬住雌鱼,这样就绝不会跟丢了。

一些种类的雄鱼在咬住雌鱼之后,这辈子都不会再松口了,它们会释放一种酶,将自己的身体和雌鱼的身体连接在一起。

虽然这也是一种类型的“共度余生”,但听起来不是很浪漫,反倒是有些重口。

可问题又来了,跟雌鱼融为一体,雄鱼要怎么吃东西呢?

这时候的雄鱼已经不再需要自己捕食了,它们直接喝雌鱼的血,利用雌鱼体内的营养物质来维持自己的生命。

更极端的是,这时候的雄鱼不再需要眼睛了,所以眼睛退化了,也不再需要游泳了,鱼鳍也可以不要了。

甚至有些内脏也可以不要了,就这样,雄鱼融为了雌鱼体内的一部分。

但雄鱼保留了一个很重要的器官,那就是睾丸。

毕竟,这里是产精子的地方,让雌鱼受精,这才是雄鱼做这一切的最终目的。

在跟雌鱼融为一体后,雄鱼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给雌鱼提供精子了。

对人类来说,如果身上多了个人,肯定会行动不便。

但雌性鮟鱇鱼不会有这个困扰,雌性鮟鱇鱼一般比雄性鮟鱇鱼要大多了,比如约氏黑角鮟鱇(Melanocetus johnsonii)。

雌鱼可以长到雄鱼的60倍大,这就像是一个1米7的姑娘身上咬了一只不到3厘米大的小伙,雌鱼不会因为身上多了条雄鱼就行动不便的。

鮟鱇鱼这种结合方式听起来挺重口的,但这也是适应深海特殊环境的无奈之举。

这种重口味的结合方式有一个名字,叫做性寄生。

雄鱼就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雌鱼体内。

在这场婚姻里,雄鱼只能一心一意地跟着一条雌鱼,毕竟融为一体之后也就没有悔婚的可能了。

但雌鱼不一样,一条雌鱼的身上可以同时寄生好几只雄鱼。同时让这些雄鱼为自己的卵子提供精子。

当然了,需要说明一下,性寄生这样的现象在整个生物界里都是非常少见的。

即便是在鮟鱇鱼中,也只有一部分鮟鱇鱼选择了这种策略。

大部分鮟鱇鱼还是体外受精的,也就是雌鱼会把卵子排放到水里,雄鱼只需要趁机排放精子,让卵子受精就行了。

对这些鮟鱇鱼来说,雄鱼并不需要把自己融合进雌鱼的身体,它们可以咬在雌鱼身上,等时机成熟,排完精子就拍拍屁股走“鱼”了。

03

爱情,让鱼“卸下防备”

还是回到性寄生,虽然我们看到的是重口味的爱情,但科学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雌鱼体内的免疫系统没有攻击雄鱼?没有把它们清除出去?

人类的身体里如果进入了异物,免疫系统就会发生作用,把它清除掉。

另外,如果想要给一个人体做植器官移植手术,也需要做好前期的配型。

配型合适了,一般也还需要限制被移植者的免疫功能,即便这样,还是有可能发生排异反应。

对雌性鮟鱇鱼来说,体内可是混进去了一条鱼,免疫系统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呢?

为了搞清楚这一点,科学家们对13种鮟鱇鱼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

他们发现,在存在性寄生行为的鮟鱇鱼体内,一些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缺失了,导致这些鱼失去了产生T细胞和抗体的能力。

T细胞和抗体对动物的免疫系统来说极其重要。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人类身上,那就是非常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了,这样的人很可能会在出生之后一年之内夭折。

鮟鱇鱼为什么能保持健康呢?

科学家推测,可能是它们体内的其他免疫细胞拼命工作,补偿了抗体和T细胞的缺失。

但我们对于这种生活在深海的鱼类了解得还太少了,科学家们也还需更多的研究才能下结论。

或许,人类能够从这些鱼身上破解更多关于免疫学的奥秘。

这种重口味的鱼,说不定也能够拯救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人们,或者帮助人类攻克器官移植中的难题。

不过,鮟鱇鱼这种为了繁殖失去部分免疫力的做法,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因为爱情,卸下了“防御”吧。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科学边角料

审核|张伟 山东大学海洋生物副教授

编辑/陈品

相关阅读
“排卵期”同房了,怎么还是不怀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2
新知|动物界的性别可以有多难以想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7
新知|动物界的性别可以有多难以想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7
促炎饮食正在折损你的“雄激素”快提醒身边的男性朋友
北京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2024-08-28
备孕必读:维生素D对男女生育的影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7
1万尾胭脂鱼放流入江 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长江中可能仅存在小规模自然繁殖活动
武汉晚报 2023-11-03
常吃鱼可促长寿,防痴呆,但这4类鱼要少吃!
科普中国 2023-10-06
郝劭文、林宁瑞等三对家庭接棒《家务优等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