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9日,A股多家养殖企业发布了11月份销售数据。数据显示,多家养殖企业今年前11个月生猪出栏量已超过去年全年,且下半年销售价格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今年有望为投资者交出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立华股份11月份销售数据显示,公司销售肉鸡(含毛鸡、屠宰品及熟制品)3510.94万只,销售收入11.22亿元,毛鸡销售均价15.01元/公斤;销售肉猪7.76万头,销售收入2.53亿元,肉猪销售均价24.72元/公斤。
新希望则公告称,去年全年,公司累计生猪销售量为997.81万头,生猪销售收入累计190.89亿元;而截至今年11月份,年内累计生猪销售量为1304.7万头,生猪销售收入累计为240.43亿元。此外,从温氏股份、牧原股份等公司11月份销售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前11个月累计生猪销售量和销售金额都已超过去年全年。
对此,多家养殖公司在公告中皆提及,受益于生猪价格大幅上涨。不过,从监测数据中可知,进入12月份以来,生猪价格波动明显。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生猪分析师杨志远对记者表示:“12月初监测数据显示,自繁自养周均盈利621.71元/头,养殖端为完成月度任务,出栏较为集中,生猪价格明显下跌,养殖利润继续缩减。”
杨志远进一步分析称,从供应端来看,12月份出栏压力或增加,规模场出栏计划仍有一定提升,在年底冲量任务影响下,出栏节奏预计较快。11月份养殖端散户因疫情出栏不快,前期被动压栏较多,但当前出栏心态已经改善。从政策方面来看,元旦、春节之前存在投放储备肉保供稳价的预期;从需求端来看,12月份气温继续下降,有利于需求整体回升,目前南方腌腊活动已经开始,预期冬至(12月22日)前后,南方中大猪消费进入高峰,随着春节临近,部分食品厂也将有备货行为。
除供需变化之外,此前生猪市场的二次育肥行为也被认为是未来压低养殖企业利润的潜在因素。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二次育肥一直存在,也是一种正常经济现象,即养殖主体认为未来猪价将上涨且涨幅高于增重成本,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更高利润,买入临近或已达到标重(105公斤至115公斤)生猪,短时间养殖,以便获得差值收益。
林国发解释,二次育肥会使得短期市场出栏大猪的供应偏紧,后期大猪集中大体重出栏。当市场开始滞胀甚至走弱后,前期未出栏大猪随着体重增加,由于单位增重成本不断增加而急于抛售,供应量短时间内集中释放,容易导致猪价阶段性快速走低。
不过,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目前生猪价格仍然处于高位,养殖企业的利润仍有保障。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