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闵行少年星”计划正式启动,由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携手,组织闵行区中小幼学生共同参与卫星设计、研制、搭载、发射等航天系列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通过探星、创星、造星、亮星、发星、用星六个环节推进实施。
活动得到了该区青少年的积极响应,从学生中征集到376条“太空天籁之声”、2285幅“太空创意画”、6116个卫星名称、544个卫星表面涂装方案、300余份卫星载荷方案……专家们从科学性、可行性和趣味性等角度综合评审后选定4个载荷方案与部分学生声音、画作跟随卫星进入太空。
一个“巡天”方案
北桥中学奚玥瑶同学的《月球自转与公转》被最终采纳。卫星发射之后,学生可以通过“闵行少年星”探测地月距离,并拍摄月相图片,直观地理解月球的自转与公转。
两个“探地”方案
星河湾校学生吕文渊的《基于微纳卫星系统的温室气体监测》和闵行中学学生戴昕妍的《通过卫星观察大气层二氧化碳的变化分析温室效应的程度》。搭载了“温室气体监测”载荷的卫星,可以让学生通过高光谱遥感对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源进行定量监测,从而实现对全球重点碳排放目标的定量监测。
“闵行少年星”的成功发射,是汇集学生创意的航天工程实践和示范性教育成果,不仅满足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和开展科学研究需求,同时也是结合科技研发成果进行工程化应用的大胆实践,其卫星搭载的高光谱温室气体成像仪源于学生创意,并创造于航天专家之手。据介绍,卫星在轨运行期间,学生可通过卫星测控站与卫星互动,接收并播放来自卫星传回的天籁童声和作品。“闵行少年星”还将从万里星河传输回相关数据,不仅用于分析温室效应的程度及成因,还将指导学生开展测控模拟、测控演练等航天科普活动。
“闵行少年星”的研制发射,真正实现了“天上有星、地面有站、进校有课、老师有教材、学生有课题”。据悉,下一步闵行区将继续孵化航天教育强区和培育航天教育强校,开展培养未来航天人才的长远规划行动,激发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立志科技高峰,为实现航天梦、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