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尺雪,是园林史上极负盛名的系列景观,共有四处,各处皆有所长。其中,原型寒山千尺雪位于苏州寒山别业,为晚明高士赵宧光所创。赵宧光为父卜葬,遂隐居于寒山,其胸中有丘壑,携妻凿石为涧,饮泉为池,疏松深竹,将人迹罕至的荒山改造为一派“曲径纡回,乔木参天而蔚秀;层峦耸翠,飞泉泻石而潺湲”(赵宧光《寒山志跋》)的新景象。
赵宧光夫妻营建的寒山别业(图1)非常成功,几年之间,寒山就成为备受欢迎的苏州名胜:“营筑三四年,而荆榛瓦砾之场皆成名胜矣……继是,无间寒暑,来观者踵相及也。”(赵宧光《寒山志》)
图1寒山别墅(业)(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彩绘本《江南省行宫座落并各名胜图》)
千尺雪(图2)是寒山别业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木渎小志》有云:“寒山……山中有千尺雪最胜。”在千尺雪中,瀑布作为主景,泉水自石壁直下,飞瀑如雪。除此之外,千尺雪景区还有弹冠室、洒头盆、惊虹渡、云中庐等建筑,意境清远,景观丰富。
图2寒山千尺雪(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代彩绘本《江南省行宫座落并各名胜图》)
一 乾隆与千尺雪
乾隆于首次南巡期间亲临寒山千尺雪,爱其清绝,回銮后相继于北方三地(热河、西苑、盘山)写仿此景,各处千尺雪彼此观照、遥相呼应;这其中,避暑山庄千尺雪成景最早,乾隆更赞其为“神仙境”,曾于此地读书、品茗、进茶果、观瀑、赏画,乐享文人雅趣。
除写仿造景外,乾隆还针对千尺雪开展了一系列文艺创作活动,包括参与绘制千尺雪图卷、吟咏千尺雪诗文、制作千尺雪玉山及扇子等。据统计,乾隆共创作千尺雪诗文百馀篇,而其中又数在热河千尺雪所留诗文数量最多、情感最为真切,如他曾在《千尺雪二绝句》中写道“拈须已是古稀者,耳里清音不异前”,从中可以看到古稀之年的皇帝对岁月流转的慨叹,又因乾隆对热河千尺雪的吟咏几乎自首次南巡后一直贯穿至其在位的最后一年,由此亦反映出乾隆对千尺雪景观持久与执着的关注。
二 热河千尺雪营建年代考证
关于乾隆写仿三处千尺雪的营建年代问题,热河千尺雪建筑群较之于其他两处相对复杂,下文将加以详细论述。
长久以来,学界一直普遍认为热河、西苑、盘山千尺雪建筑群皆是写仿于乾隆首次南巡后,但笔者经多方查证认为,西苑、盘山千尺雪确系写仿于乾隆首次南巡后,但热河千尺雪应是筹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成景于乾隆十六年秋,即营建于乾隆首次南巡前。
首先据奏销档记载,乾隆三十一年九月《拆卸狮子园其木植变价事》载:“乾隆十五年新建千尺雪工程,用过大小木植六千三百一十七件。”明确说明了热河千尺雪建筑群营建于乾隆十五年,只不过当时此组建筑名称或许还不是“千尺雪”;至乾隆三十一年记载此事,档案已明确以“千尺雪工程”指代这组建筑。此外,档案中的细节更是关键,六千多件的木料用量并不少,可见此项工程所建是建筑群,而不是单体建筑。
同时,乾隆御制诗亦能说明千尺雪的营建时间,“辛未之秋此创有,题名为幸寒山后”(《千尺雪歌三叠旧韵》),即说明这组建筑成景于辛未(乾隆十六年)秋,题名为“千尺雪”是在巡幸寒山之后。乾隆首次南巡时间为乾隆十六年正月,回京时间为乾隆十六年五月,而建筑工期至少要半年,也就是这组建筑至迟应于乾隆十六年春开工,但此时乾隆还在南巡路上,因此无论如何,热河千尺雪都应筹建于乾隆首次南巡前。
再看《钦定热河志》中关于热河千尺雪的首次记载:“寒山千尺雪,以瀑得名。翠华南幸,因于西苑、田盘各肖其景。山庄玉琴轩之东数十武,悬流喷薄,构殿五楹,亦悬兹额。”首先谈到寒山千尺雪以瀑闻名,接着说南巡回銮后,于西苑、盘山两地各仿千尺雪,奇怪的是,此处明明是记述热河千尺雪的情况,如果热河千尺雪亦是写仿于南巡后,何以省去不谈?接着话锋一转,谈到山庄玉琴轩东侧有瀑布喷薄,瀑布旁有殿五间,也是悬挂此(千尺雪)匾。这段文字记载了热河千尺雪的得名缘由,乾隆应是在首次南巡回銮后,临幸避暑山庄,发现此处建筑的意境同寒山千尺雪十分相似,遂命人“亦悬兹额”,将这座临瀑的建筑命名为“千尺雪”。
此外,另一首御制诗中的诗注更能作为佐证:“辛未南巡,见吴中寒山千尺雪,爱其名佳,因于西苑、盘山及此处皆仿为之。”(《千尺雪漫题》),“爱其名佳”四字格外重要,说明乾隆喜爱“千尺雪”这一名字,因此将山庄的这组建筑命名为“千尺雪”,热河千尺雪是对千尺雪名字的“写仿”。
综上,热河千尺雪应是筹建于乾隆首次南巡前,乾隆南巡回銮后,发觉此地建筑意境同寒山千尺雪相近,因此题名为“千尺雪”。
三 热河千尺雪概述
热河千尺雪位于避暑山庄山区脚下,北接文津阁,东临试马埭,千尺雪的西侧及东侧均为水道,是典型的“两水夹一岛”格局。
避暑山庄千尺雪建筑群(图3)布局对称规整,轴线明确,其格局较为特殊,呈现为东、西双庭院,左右布置均衡,东西院落不分主次,属乾隆早期建筑布局风格。系平地造园,庭院水景丰富,有四处水池(其中一处为流觞池)和一处小型瀑布。
图3千尺雪建筑群(避暑山庄博物馆藏无名氏《盛期避暑山庄全图》)
东院主要建筑为千尺雪殿、宁静斋殿和名为“清敞”的小楼;西院主要建筑为玉琴轩殿、曲水荷香亭、西宫门。总体建筑数量虽然不多,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六处建筑居然包含一处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曲水荷香)和三处避暑山庄乾隆三十六景(千尺雪、宁静斋、玉琴轩),足见千尺雪建筑群在避暑山庄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题额楹联的点景提名赋予千尺雪建筑群更为悠远的意境,并极富画面感:水源悠长,悬于假山,飞流千尺,如雪花于晴空中飞舞——“千尺雪”(图4);泉水激石,其声婉转如弹奏玉琴——“玉琴轩”(图5);山宁水静,宁静致远——“宁静斋”(图6),无怪乎《红楼梦》有言:“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图4千尺雪殿(避暑山庄博物馆藏钱维城《避暑山庄七十二景诗图》)
图5玉琴轩殿(避暑山庄博物馆藏钱维城《避暑山庄七十二景诗图》)
图6宁静斋殿及清敞楼(避暑山庄博物馆藏钱维城《避暑山庄七十二景诗图》)
避暑山庄千尺雪以水为胜,兼有池水、瀑布、溪流、九曲流觞,环境清幽;植物景观以松为主:“轩榭经营历有年,龙鳞松已郁庭前。”(《千尺雪二首》)兼有荷花、野花等植物;动物景观亦十分丰富,主要有鹿、虾、鱼、鸥等,乾隆曾作“侣鱼虾复友麋鹿,须识此间是所长”(《题千尺雪》其二),点明动物景观是千尺雪建筑群的特色,为其增添了野趣及生机;此外,千尺雪的“声景观”更是不可忽视:乾隆在千尺雪留下大量描写“声景观”的诗句,无论是“何来晴昼飞玉花,玉花中有声交加”(《千尺雪歌》)的瀑布声、“阶下有鸣琴,听为哀玉音”(《玉琴轩》)的泉水声,还是“松竹有声三友别,陶匏不奏八音谐”(《千尺雪题句》)的松风声、“鱼泳宛知乐,禽鸣每和音”(《玉琴轩》)的禽鸣声,皆为天地之清音。
四 乾隆在热河千尺雪的活动
乾隆帝性喜风雅,对诗文书画有极高的兴致,作为文人园的千尺雪一直深得皇帝喜爱,“便教溪侧安茗垆,绿杯香雪书浇吾”(《千尺雪歌叠旧作韵》)、“坐如听雨发言泉,对似披图讶雪悬。摩诘小帧右军帖,一时默会景依然”(《千尺雪叠去岁韵》),这些诗句都细致地反映了皇帝在千尺雪的活动:品茗、读书、听雨、观瀑、静赏字画等,呈现着皇帝身在这处园林中时惬意自在、悠然放松的状态。
(一)品茗
乾隆皇帝对茶事的痴迷可谓历代帝王之冠,不但常品“雨前龙井茶”“顾渚茶”“武夷茶”“郑宅茶”等,而且从乾隆八年始每年春节都在重华宫举办隆重的内廷茶宴,与重臣共品他独创的特饮“三清茶”:贡茶为底,用雪水烹梅花、松子仁、佛手柑三样清雅之物而成,以宫廷特制的“三清茶诗碗”(图7)为器进行品赏。乾隆沏茶对水质极为讲究,认为“水以轻为贵”,尤喜以自封天下第一泉的“玉泉山水”、木兰围场的“雪水”,或采集荷叶上滴滴露水所汇成的“荷露”来烹茶。此外,乾隆还热衷于写茶诗、作茶画、制作茶器、兴建品茗精舍,千尺雪便是当时乾隆设在避暑山庄的茶舍之一,其中茶器齐全,有宜兴竹炉、茶吊,紫檀茶具格一件,内置茶罐、茶壶、磁盅、盖碗、茶盘等,供皇帝品茗之用。
图7青花三清茶诗盖碗(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乾隆皇帝曾侍奉皇太后一起于千尺雪品尝茶果,且至少有五次之多;母子二人一般先去一片云进早膳,再去千尺雪进茶果。自乾隆三十年至三十三年,连续四年的七月,母子二人都会重复这一活动,颇具仪式感。
(二)观瀑
千尺雪以水为胜,由此,皇帝在其间观瀑便成为一项重要的清赏休闲活动。千尺雪的水源基本同避暑山庄主水源一致,共有两处,一为武烈河,二为山庄西北诸溪汇成的河水。
乾隆御制诗及其诗注载:“水源必有委,分西固可东(自北来为一河,至文津阁之上,乃分为二溪,东溪流为千尺雪,是轩在西溪之上,曲涧湍流,激石成响,玉以比色,琴以喻声,要亦随在安名,究其原则本一也)。”(《玉琴轩》)
冷枚《热河行宫图》(图8)所呈现的千尺雪水源情况同乾隆诗注相对应:文津阁岛之北确有一河,水流分为东溪和西溪,东溪为后来千尺雪瀑布的成景提供了水源,西溪则成为玉琴轩及曲水荷香流觞亭的主要水源。
图8冷枚《热河行宫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形成瀑布的前提条件是拥有地势的落差,而千尺雪所在区域地势较为平缓、落差较小,人工水渠中的水流也较为缓慢,因此只能靠水闸来人工抬升水位,再以假山叠砌形成落差,即“引流阻峡即为瀑”(《千尺雪》)。这一细节也被《热河行宫图》表现出来:绘画显示东溪水中有山石和简易水闸,水闸将此处水位抬升以形成落差;同时,此处水景同目前千尺雪小型瀑布所处位置较接近,说明早至康熙时期千尺雪小型瀑布便已初具雏形,不过当时尚未题名点景,仅作为一处天然景观存在。
光绪十一年(1885)十二月千尺雪殿档案:“方窗三座(挂)雨搭三架(糟烂不堪),东抱厦一间。”可知千尺雪殿开有玻璃窗三扇,东接抱厦一间以观瀑,王致诚《乾隆射箭图屏》(图9)将这一细节绘制下来。
图9王致诚《乾隆射箭图屏》(局部),可见千尺雪东抱厦及玻璃窗细节(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千尺雪二首》诗注载:“始至山庄时以五月内雨泽未沾,溪源微弱。即偶遇阵雨,山水挟泥沙而至,有如绛雪,亦仍即断流。今日雨中观瀑,始有浮浮皑皑之状。”由此可知,山庄平日无降雨时,瀑布水源的水量小。千尺雪瀑布只有在阵雨后方有短暂的观赏效果,皇帝也会在此时特地前往观瀑。“每雨后山庄内西北诸溪水及武列水骤涨挟沙,而流水色微黄,有如绛雪,阅一二日水清色白,原与兹景命名之义相合”(《千尺雪二首》),这说明因雨水携带着河中泥沙致水色微黄,有碍观景,至一两天后水色方能澄清,才可称其为“千尺雪”。由此可见,千尺雪瀑布并非常有的景观,对此乾隆也有些许无奈。
(三)赏画
乾隆于热河千尺雪的观画活动尤为特别,由乾隆十八年御制诗文“宗苍吴人还写吴,盘山吾亦归摹夫。春卿点笔绘西苑,学士实则图斯区”(《千尺雪歌再叠旧韵》)可知,四卷千尺雪图由皇帝和臣子一齐创作,体现了君臣间的往来唱和,传为一段佳话。
由《千尺雪》诗中“四卷书图一具四(西苑、盘山及此间千尺雪,俱仿吴中寒山景为之。盘山予自写图,其吴中西苑命张宗苍、董邦达,此间命钱维城,分绘之图各四卷,每处汇弆四图以便展观)”可知,四处千尺雪各有绘画四卷,即千尺雪手卷共计十六卷。“一处弆藏四处图(西苑、盘山及此俱仿吴中千尺雪,各处展卷,则彼三处俱如在目前也),展看何异遍游娱”(《千尺雪》),乾隆在每处千尺雪园林中均藏有四幅千尺雪的绘画,反复重申各处千尺雪景观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将分布于四个不同地理位置的千尺雪园林景观跨越时间和空间并置在一起;每临一处千尺雪时,面对这四卷千尺雪的绘画,乾隆追忆抒怀,于卷轴上留下大量诗文,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空间跨越式漫游。
(四)诗文创作
乾隆于千尺雪的诗文创作活动也十分重要,透过诗文我们可以窥见乾隆对亲自写仿的千尺雪景观的复杂情感。首先,他虽独爱寒山千尺雪,但又希望自己写仿的千尺雪胜于原作,因此无论具体情况究竟如何,他始终坚称仿作高于原作:“即景遣暇非忆吴,苍岩应付赵凡夫。赵凡夫与李太白,几曾至此真仙区。”(《千尺雪歌四叠旧韵》)同样,虽然乾隆在千尺雪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宛若普通文人一般观瀑、品茗、赏画,但他身为帝王,不免时常流露出对于国事民情的牵挂:不仅有对于粮食丰收的喜悦“万民逢稔岁,四海靖烽烟”(《宁静斋》),也有对战事顺利的快慰“设更譬致远,捷望金川报”(《宁静斋》)、“迩岁有征事吐蕃,旰宵筹笔不辞烦。受俘宴凯行而至,宁静真知是此翻”(《宁静斋口号》)。因此,看待乾隆皇帝的写仿行为,不可仅将其视作一次单纯的园林摹写活动,而其中更蕴含着皇帝对于作为一国之君必须“万物皆备于我”的宣示。
五 结语
避暑山庄千尺雪建筑群不仅有园林景致,更有天地清音,乾隆皇帝在此地借飞瀑抒怀,借松林比德,借典故托志。千尺雪不仅由精美的建筑、山石、乔木、流水、天籁所构筑,更由文玩字画、题名典故所装点,尽管它的物理空间十分有限,但于视觉之外的精神空间却异常丰盈。乾隆皇帝一面沉浸于对寒山千尺雪的联想之中,一面在松林怪石深处煮雪烹茶,听雨观瀑,清赏字画,这种如隐逸高士一般浪漫风雅的意境,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汉文化的情怀已经内化、刻写入他的帝王人格之中。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22年第7期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