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盈工作室出品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度资助项目——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作为北京人艺建院七十周年原创邀约单元剧目,将于8月6日至15日在人艺实验剧场上演。这是编剧、导演黄盈的第51部戏剧作品,也是深谙“京味戏剧”创作的他,第一次执笔并执导与老舍先生相关的作品。
《我这半辈子》改编自老舍先生一系列自传性质文学作品,以出生在小年夜的常顺为主角,从他出生之日的奇妙跌宕,一直讲述到而立之后的起伏所经,期间交错着他在北平和伦敦之间的往返,也把他笔下的原型摘取回现实生活中,最终落幕在其半生的节点之上,似未完,也不失为一种回看与预言。
身为北京人,黄盈称他对老舍先生也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和亲近感,那种自读书起就积淀起来的对老舍的直感是:“睿智”、“幽默”、“有温度”、“有血性”……而多年来,无论在影视中,还是戏剧舞台上,围绕老舍作品进行的创编诸多,但以他本人为核心写就的艺术作品,着实少见。身为编剧、导演,《我这半辈子》黄盈创作了6年之久,为什么放着那么多既有的老舍作品不碰,反而要原创一部新作呢?黄盈表示,这是身为创作者的自己在被老舍的作品不断撼动之后,自觉生发出的疑问带来的动力:“我很关心,他是怎么写出这么多形色各异的人,他的人生是怎样的?”
该剧在创作的六年间几经修改,在结构和内容上都经历了数度推翻和重新铺陈,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即是黄盈对老舍在伦敦工作、生活期间经历的截取和选择。 在数次阅读《二马》的过程里,黄盈寻觅到了老舍文学与人格的重要特质之一。“他写出了伦敦和北平两座城市,在精神上的某种共通——非要总结的话,那是一种人性里骄傲的体现。”两座历史上的古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城中人独有的自尊与傲骨,对于这样的品格,老舍细密地记录下来,“不批驳,也不包庇。”
黄盈说,“当我们将那些已然了解了的老舍暂且放下,去重新体察在老舍成为老舍之前,他经历了怎样的成长、阵痛与自我寻找的过程,或许各人也能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启发。”
在《我这半辈子》的结尾,黄盈虚构了一场常顺与父亲的相见——在现实中,老舍的父亲在他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对父亲的记忆近乎稀薄。这场戏里的相见发生在老舍病重的梦中,他们相识、谈话。再度告别前,父亲对他说:“下一次我见到你的时候,希望你不要这样面有愧色。”这也正是《我这半辈子》终其所有,黄盈想要传递的一份确凿的观念:“我觉得人人都有一个终点,你永远无法预料自己是怎么结束,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当终点到来的时候,我们能做到‘不会面有愧色’。”
摄影/石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