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1日,豆瓣年度读书榜单“午夜与太阳”如期发布,著名作家刘震云2021年新作《一日三秋》,在读者的好评推荐下,选入了豆瓣年度中国文学榜单,成为众多豆瓣网友心目中的年度好书。
1月23日,豆瓣年度读书榜单系列对谈活动迎来最后一场收官对话,豆瓣联合长江新世纪邀请《一日三秋》的作者、著名作家刘震云,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文化学者赵冬梅,著名编剧、策划人、影评人史航与读者同台畅聊文学、哲学、历史交汇处的笑与泪。文学与历史,文学与哲学,宋朝与当代,命运与人心,这些话题穿越古今,却在三位嘉宾的对谈中变得具体可感。
宋朝的烟火气与故都人的自豪
刘震云的《一日三秋》以《白蛇传》为开头,又以女主人公穿越回到宋朝为结尾。这一来一去与宋朝有着莫大的关系,为什么要以宋朝为这部小说的潜在背景?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深意?对此,刘震云幽默的回答道:“因为回到宋朝对我来讲,对我的人物来讲比较方便,因为我们的村离开封也就40多公里,放到宋朝,我们村就是首都郊区。”写宋朝刘震云有种天然的亲切感和故都人的自豪,就像他总是以家乡延津为背景一样,生活的“人间烟火气”更为重要,人们吃饭、睡觉、谈恋爱,刘震云都可以从延津人一颦一笑,生活的状态找到真实的来源,甚至延津人“皱纹里的尘土”他都特别清楚。
刘震云作品中的“穿越”并不是第一次,在他的旧作《故乡面和花朵》中,里面的人也不断地回到宋朝。就如同赵冬梅所写的《人间烟火》一样,宋朝的人味儿更浓,也更有烟火气,而文学恰恰需要这种人间烟火气的滋养。宋朝有着长达百年没有战乱的和平年代,对物质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刘震云引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的景象,那种盛世繁华和人间市井的热闹,就曾在刘震云家乡延津的旁边。刘震云还调侃着说:“下次要不我就写一个《我就是李师师》,看她离我们村到底有多远。”刘震云从空间上解读了他的文学作品与宋朝的距离。
作为对谈嘉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则从时间的角度来感受宋朝的魅力。她提到她曾受邀来到河南开封市,在开封她发现仍保留有斗狗、菊花节等宋朝时期的民间习俗,这里的人喜欢舞文弄墨,仍保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开封这个地方和杭州还不太一样,杭州不作为首都后,仍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但是开封不作为首都后,随着首都的南移,这座曾经靠着运河繁荣起来的城市逐渐被人们遗忘。但河南开封人却对故都有着非常强烈的自豪,看到“故都郊区人”刘震云的自豪,赵冬梅非常感动。她引用陈寅恪先生的“六朝及天水一朝的思想最为自由”,称“宋朝是最贴合人性、充满创造力的时代,但我爱的是欧阳修、苏轼的开封。刘老师让樱桃穿越回宋朝是非常值得的,但我作为现代人就不回去了,因为我迷恋于现代的物质文明,比如抽水马桶热水器空调。”
百家姓宇宙与书写“命有心无”的哲学
史航用四个字概括刘震云的作品:“入口即化”。“他的作品有个百家姓宇宙,他笔下的姓氏很多,男小林、女老乔,人称就分三部分:年龄、姓氏、性别,他以最朴素的三个字概括人物,你觉得粗暴,但其实最有效。这种方式慢慢就变成了他的《一句顶一万句》里只有姓氏连性别都没有了,就剩老赵老鲁这样的人。为什么呢?其实人就是这么个姓氏,百姓百姓,不是名字的世界。我们彼此有没有联系,祖先替我们决定了。姓是固定的,大家是一起的,天然的在一起,不用后天的团结,所以他写的是百家姓宇宙的故事。”而到《一日三秋》,刘震云又请来“外援”花二娘,当一个作品中间人与非人都成了角色的时候,这个作品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生长。所以《一日三秋》跟《一句顶一万句》比起来,不是人更多了,是层面更多了。文学作品贵在写出“人人命里有,往往心中无”的事,史航谦称这十个字是自己设定的目标,而刘震云早已做到了。
“人人命里有,往往心中无”这一人生哲学,也是赵冬梅做历史研究与写作的底线和希冀,她说:文字一旦离开作者就独立存在。传统历史学是讲故事的,是有人在的,现在的历史研究大概可以看到结构性的人群,看到时代,但看不到结构中的人,时代中的人,我希望通过我的写作给到相对多意的文本。《一日三秋》也是多意的,有传说的、现实的、两性的、传统和现代,人和时代之间,是多层面的,生活本身是复杂的、丰富的,我希望我给出的文本是有历史依据的但是丰富的。我主观书写,希望你仍然可以在阅读时知道,这是我的尽量追求客观的主观创作。你在阅读时可以借由我努力接近那个客观。
来源:豆瓣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