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迈入“真”净值时代、个人征信数据不能被滥用了、小微企业迎来了“新年红包”、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更规范了、意外险价格更合理了、网上买保险销售误导将减少……
时间掀开新的一页,一系列事关你我“钱袋子”的金融政策新规,也伴随着2022年的到来,迅速上线。
这些新规与民生息息相关。记者梳理发现,新规涉及资管产品、征信、互联网贷款、互联网人身险、意外伤害险等领域。
它们将具体如何影响你我的生活?一起来看!
理财迈入“真”净值时代
3年过渡期结束,资管新规自2022年起开启新篇章,中国资管行业迎来更加规范发展的新时期。这意味着,理财产品正式跨入“真”净值化管理时代。
随着银行理财迈入“真”净值时代,银行理财产品不再承诺保本保收益。对投资者来说,一方面,在选取银行理财产品时应充分考虑自身风险偏好和流动性需求,不要一味追求收益而忽略自己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
另一方面,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应看清合同条款具体内容,以免造成决策的失误。同时,因为存在市场波动、净值波动的风险,投资者需要关注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如果仍碰到许诺刚兑的理财机构,那就要格外小心了。
个人征信数据不能被滥用了
《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由此,征信行业的市场化、法治化和科技化向前迈一大步。
办法要求,信用信息采集应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不得过度采集;采集个人信用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并明确告知信息主体采集信用信息的目的;征信机构要对信息来源、信息质量、信息安全、信息主体授权等进行必要的审查;信息使用者使用信用信息要基于合法、正当的目的,并取得信息主体的明确同意授权,不得滥用,等等。
这是对个人数据和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随着征信环境持续改善,过去一些严重扰乱征信市场秩序,并对社会信用环境建设造成危害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会得到整治。比如,此前出现一些以“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名义招揽生意的机构和个人,大肆宣传可删除信用报告中的不良信息,指使信息主体委托其办理征信投诉、举报等事项,从中渔利。
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维护自身权益,远离“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等行为的侵害。
小微企业迎来了“新年红包”
中国人民银行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
一是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金融机构与企业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贷款还本付息。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按照地方法人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按季操作,鼓励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
二是从2022年起,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管理。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必要时可再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可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优惠资金支持。
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这无疑是新年的一个大“红包”。此次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的持续时间更长,给小微企业吃下一颗“定心丸”。同时,突出对增量支持,按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以正向激励引导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提高支持政策的效用。
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更规范了
《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要求,新发生业务自2022年1月1日起执行要求,允许存量业务自然结清。
通知指出,地方法人银行不得跨注册地和异地分支机构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无实体经营网点,业务主要在线上开展,且符合银保监会其他规定条件的除外。
近年来,个别地方性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业务区域,严重偏离定位,盲目无序扩张,带来较大风险隐患。互联网贷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风险管理不审慎、金融消费者保护不充分、资金用途监测不到位等问题。
通知的实施将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安心的消费环境。通知也充分体现了保障长尾客户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连续性的导向。从长远看,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进一步规范,将强化对实体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的支持力度,不断满足小微企业和居民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
意外险价格更合理了
《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将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办法建立了与赔付情况挂钩的产品定价调节机制,完善意外险费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通过完善精算制度、建立定价回溯与调整机制、规范费率浮动等,进一步保护消费者权益;按产品披露意外险相关信息,进一步强化了信息披露力度;引导降低意外险佣金费用水平,进一步规范意外险市场秩序;明确意外险经营管理的“负面清单”,列明九类禁止性行为,包括强制搭售、捆绑销售等,同时对负面清单中的行为,强化监管问责力度。
这也意味着,一方面,意外险的产品费率将更加科学。与赔付情况挂钩的费率调节机制的建立,将逐步淘汰赔付率过低、定价明显不合理的产品,使意外险价格充分反映历史数据、行业经验和市场供求关系。消费者将实实在在获益。
另一方面,佣金费用率更加合理。意外险赔付率等经营信息分阶段的公开披露和佣金费用率备案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推动保险公司合理支付佣金费用,更好保障消费者权益。
此外,意外险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通过销售行为“负面清单”以及强化监督问责,过去一些搭售和捆绑销售、销售误导等突出问题将得到有效遏制,进一步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网上买保险销售误导减少
《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不符合有关条件的主体和产品2022年1月1日起不得通过互联网渠道经营。通知的一大核心要点,是明确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经营条件,同时细化了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所需技术能力、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通知进一步强化对互联网人身保险消费者的保护。
具体来看,在经营主体方面,对保险机构技术能力、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出明确要求,重点解决消费者反映突出的找不到退保页面、找不到投诉入口、退市产品查不到保单、买的快退的慢等服务问题。在产品开发方面,从源头上规范了首月“0”元、长险短做等销售误导问题,以及退保高扣费、健康告知晦涩难懂等投诉集中问题。在改进监管方面,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引入社会监督,重点监管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定价科学性。(何奎 范子萌)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