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国史》:历史大家写给孩子的中国历史
中华读书报 2022-01-03 22:36

“国史”与“儿童”发生交集,应属一种近现代以来的产物。辛亥以前,私塾学堂自然有蒙学读物,《易经·蒙卦·彖辞》:“蒙以养正,圣功也。”后人就把儿童早期教育称为蒙养教育。但那是引领儿童识字进而了解经书典籍、为日后通习圣贤经义做准备的教育步骤,却谈不上树立一种史观或文明观念,更谈不上塑造现代国民的精神气质、开阔国民的眼界。近代以来,西洋科学知识、政教制度挟炮舰东来,儒家圣人教诲和行为准则越来越失效,尚无民族与国家意识的“天朝上国”猛然跌入列国纷争的局面,甚至眼看有文化沦丧、种族不保的危险。置身此大背景下,为年轻一代国民讲述国史也就具有了构建民族身份认同、建设巩固现代国家的重要功能。

《儿童中国史》正是在此背景下,于1935年由民国教育部委托张荫麟和袁震执笔撰写的小学历史教科书。张荫麟是著名历史学家,1929年毕业于清华,与钱锺书、吴晗、夏鼐并称“文学院四才子”,毕业后赴美留学于斯坦福大学,归国后在清华、北大两校讲授历史、哲学,抗战爆发后任浙大、西南联大教授,1942年去世。袁震则是著名的才女,18岁考入武汉大学,后入清华史学系,与著名史学家吴晗相恋结婚,1969年去世。两位作者史学造诣深厚,又处于中国现代国家将成型而未成型之际,面临着内忧外患,因此书中也时时反映出他们对时局的思考,进而影响着他们为孩子讲述国史的方法和内容取舍。

此书体现了作者对国史教育和写作的独特理解。张荫麟受民国教育部委托主编小学、初中、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在撰写体例上便新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写法:小学国史以人物为经络,选取国史上的大人物,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烘托各历史时期的大事;初中国史则以事件为经络,分民族篇和社会篇;高中国史则以时代为次序综述人物、地理、事件,形成融会贯通。作者将这归结为“钻观”“纵观”“横观”三种观察历史的方法。这显然是遵照学童因年龄差异而学力不同的规律,使教育从形象直观到抽象综合的步骤渐次前进。

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历史写作包含着更深远的用意——培育具有现代眼光、现代胸襟、现代精神的开明国民。而放在当时的大背景下,首先考虑的就是救亡图存,因此在题材上本书格外注重选择代表华夏灿烂文明成就、声名远播并促进了文化发展的大人物(例如大禹、孔子、张骞、玄奘)和历史上抵御外侮、为国效力、不辱使命的名将贤臣(例如马援、谢安、范仲淹、文天祥、宗泽)。

这些篇章多写于1931年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数月,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时局的危迫、紧张的气氛。书中借历史上的故事喻指现实、抒发忧虑、言明心志的段落比比皆是,在当时自然是为了鼓舞士气、提醒世人注意时局,但即便是今天的孩子,读到其中的文字,依然能生发出树立远大志向的渴望、造就对这片热土与中华文化的赤诚热爱。

1937年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抗战建国”的时代。有学者认为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成型,正是在抗战之中。这一说法有些道理,如果没有“亡国灭种”这样的危机,很难说中国人会打破一直习焉不察的“一盘散沙”状态,形成一种同仇敌忾、捍卫领土和文化的决心。

这册《儿童中国史》讲述华夏历史上彪炳史册的人物的同时,也讲述了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以及勇敢刚毅之类美好品格,还勾勒了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比如,墨子的故事传达了“战争不正义”“应该心系天下苍生性命”的“非战”思想;范仲淹的故事表现了范仲淹节俭自律、胸怀大志、刚毅果断的品质;王安石的改革在许多方面保持着与范仲淹改革的连续性,而他们最后的失败不能不促使读者思考其中发人深省的原因……张荫麟希望通过人物、史事,呈现我们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他看来就是“宏毅中和”。

假如本书能激起一些小读者探究历史的兴趣,并受到书中人物精神品格的感染,那么,历史大家写作这本小书,就堪称厥功甚伟了。

原标题:写给孩子的中国历史

文/李泽坤

来源/中华读书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历史|王汎森先生《古史辨运动的兴起》简体版首次问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8
历史|透过微观史学的个案考察与宏观视角的综合性分析 重新认识传统中国社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9
赏读|从科学史学到民族史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4
赏读|王晴佳:中国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4
历史|国际史学史专家王晴佳,宏大思潮结合名家个案,再探中国史学的近代革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4
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4-04-01
历史|著名先秦史家杨宽《战国史》 当代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8
《诗词里的中国史》用80首古诗词串起一部简明中国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