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盘点过去一年,谋划新的一年,应当认真借鉴有关地方和部门的先进经验,多从群众诉求高频难点问题中找“灵感”,积极打造决策与民意良性互动的新模式,构建民生实事项目“让民做主”新常态。要让初心与民心“双向奔赴”,使民生实事项目在赢得民心、凝聚民心中高质量推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日前,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论坛发布“每月一题”工作报告显示,“每月一题”机制办成了一批实事好事,包括解决16.8万套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新增幼儿园普惠学位13020个,建成2000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等。明年“每月一题”将动态更新,进一步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物业服务不规范、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等17个痛点难点问题。
经过近三年的持续推进和改革优化,北京把接诉即办打造成了一个“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首善样本”,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推广。这其中,“每月一题”以市民诉求为驱动,由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演进的生动实践,不仅对城市治理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也为各地抓好新一年民生实事项目提供了有益借鉴。
近年来,各地各级政府聚焦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安排并解决一批民生实事,让百姓真切感受到惠民政策带来的改变,体会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一机制仍存在大力优化和提升的空间。如何进一步规范民生实事立项、实施程序?怎样更好地征集、吸纳、体现民意?这些课题都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破解。
北京市“每月一题”机制基于2020年接诉即办的民生数据“富矿”,聚焦市民诉求量大的高频难点问题,分析“算出”房产证办理难、预付式消费退费难等12类主题、27个问题。该机制抓住共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有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靶向性,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项治理不仅以民意为导向,还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北京“挂图作战”对表推进“每月一题,27个问题均制定“一方案三清单”——一个问题解决方案和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政策清单,强化项目管理,加强过程管控。今年9月颁布施行的《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围绕推进接诉即办的规则、机制、法律不断完善,有效激发了各责任主体的执行动力,促进了专项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北京探索推进“每月一题”机制,对于各地实施民生实事项目,至少可带来以下三点启示:
其一,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对民意的把握越精确及时,民生实事项目的前瞻性、主动性就会越强。要用好市民诉求量大的高频难点问题这座“民意富矿”,让民生实事更加精准地对接社情民意,实现初心与民心、政府所做与群众想做“同频共振”。
其二,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一变天地宽。善于运用“治未病”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换取公共服务和治理想在前、跑在前,以“未诉先办”撬动基层治理变革,就打好惠民“主动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等不得也拖不得。坚持开拓创新,推动机制革新和立法跟进,压紧压实责任,加快推进节奏,确保民生实事项目“蹄疾而步稳”,按时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岁末年终,各地都在进行民生实事工作总结。盘点过去一年,谋划新的一年,应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借鉴有关地方和部门的先进经验,多从群众诉求高频难点问题中找“灵感”,积极打造决策与民意良性互动的新模式,构建民生实事项目“让民做主”新常态。
新的一年,我们要让初心与民心“双向奔赴”,提振虎虎生风的精气神,使民生实事项目在赢得民心、凝聚民心中得以高质量推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北京青年报特约评论员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