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近日联合发布《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中英文版)(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全面梳理了2020年度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数据、政策措施、重大事件、趋势特征,客观反映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年度基本情况,同时,结合首都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
《白皮书》指出,2020年是新冠肺炎疫情引发文化产业变革的特殊之年、不平凡之年,面对疫情冲击,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攻坚克难、应变求进,在复苏与创新中交出合格答卷。
《白皮书》显示,2020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抑后上扬,全年整体保持增长,彰显出强大韧性与潜能。根据统计年报数据,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5420.8亿元,同比增长13.9%;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5557家,同比增长5.8%,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5119家,同比增长6%;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资产总计24947.4亿元,同比增长23.5%。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占比超过九成,凸显优势行业主导地位
自2013年起,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持续编撰发布《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为社会各界提供一个了解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白皮书》力求做到数据翔实、事实清晰、观点明确,文中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市区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协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主流媒体报道。
《白皮书》显示,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合计13955.9亿元,同比增长16.6%,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90.5%。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四大行业领域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89.7%,凸显出优势行业的主导地位。受数字内容生产的引擎拉动,全年规模以上内容创作生产领域实现收入合计3069.9亿元,同比增长达47.6%,在文化产业各行业领域中增速最快。
新业态、新模式释放新活力,成为拉动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力量
在科技创新和变革推动下,顺应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新业态与新模式蓬勃兴起,疫情时期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云看展”“云演艺”“云视听”“云旅游”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文化类直播、沉浸式体验项目精彩纷呈。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9160.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61.3%。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互联网”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5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59.9%。
文化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文化科技型企业发展强劲
“十三五”期末,北京上市文化企业占全国三成,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占全国三分之一,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占全国一半左右,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企业名单、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和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2020年新增上市文化企业14家,首发融资规模372.6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6%、667.7%,创下近20年来北京新增上市文化企业数量的新高峰。全年共发生融资事件378起,占全国的21.2%,资金流入规模达616.82亿元,占全国的22.7%。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涉及资金91.11亿元,融资规模居全国首位。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持续深化,“一企一策”推动北京发行集团、北京文投集团等企业改革发展。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科技”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25.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51.7%。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全国近六成。
文化产业空间格局日趋清晰,主题功能空间成为产业增长极
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以中轴线申遗推动文脉复兴,统筹推进长城、大运河和西山永定河等三条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促进老城整体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衔接。2020年共认定10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名)、78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98艺术区成为北京首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工作深入推进,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中由老旧厂房改造的园区占60%。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加速建设,北京环球影城、台湖演艺小镇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
文化供给更加多元,文化消费场景加速向线上迁移
围绕建国建党、改革开放、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题材,创作出电影《夺冠》、电视剧《什刹海》、京剧《李大钊》、京歌《战疫情》等一批优秀作品。网络视听、网络游戏、数字阅读等线上文化产品供给大幅增加,“电竞北京”、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等品牌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点亮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体书店数量逆势大幅增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指标任务。线上文化消费成为新常态,文化消费数字化、圈层化、年轻化趋势进一步凸显,盲盒经济、国潮消费成为新亮点。2020年北京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894.29亿元,同比增长25%。
国际文化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020年,北京市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37亿美元,同比增长6.9%,其中文化产品出口7.68亿美元,同比减少15.6%。另一方面,受“宅经济”等因素影响,文化娱乐服务需求增长,出口增速较快。2020年,北京市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23.7亿美元,同比下降5.8%,其中出口6.8亿美元,同比增长24.7%。以字节跳动、完美世界等为代表的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企业“走出去”竞争力日趋增强。
规划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加强顶层谋划,发布实施《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针对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强化细分行业管理扶持,进一步提升政策响应力、落地执行力和企业服务力。文化金融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通过“投贷奖”政策支持889家文化企业共计4.15亿元,通过“房租通”政策为2377家文化企业减免房租1.33亿元。北京银行、北京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疫情期间文化企业融资提供有力支持。“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知识产权保护数字化进程加快,知识产权监管与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白皮书》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应准确把握时代使命之变、疫情影响之变、科技革命之变、市场供需之变、全球格局之变,围绕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按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要求,坚持全球视野、首善标准和首都优势,着力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高精尖”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空间体系、更具活力的文化市场体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与贸易平台体系,加快建设市场竞争力强、创新驱动力足、辐射带动力广的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