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话题|“居住权”让八旬老人住有所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10 19:00

【现实挑战】父母意欲在有生之年将自己名下的房屋所有权转移给子女,如何保障不被子女撵出房屋导致居无定所?

【应对策略】法院依据《民法典》作出明确居住权民事调解书,确认老人对该房屋享有永久居住权

“房子不归我,但我可以住。”近日,门头沟区人民法院适用《民法典》作出首份明确居住权民事调解书,让八旬老人住有所居。

案情回顾:

赵老太太年逾八旬,有三女二子,丈夫去世前,夫妻俩有一套共同房产,登记在丈夫名下。丈夫去世后,赵老太太与小儿子孙某在该房屋居住。因孙某对该房屋的分配与其他兄弟姐妹产生争议,故将兄弟姐妹及母亲诉至法院,要求确认该房屋归自己所有,并要求其他兄弟姐妹及母亲协助将该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至其名下。

法院主持双方进行调解,调解中,子女们考虑到母亲年岁已高,需有人直接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经协商,决定由小儿子孙某照顾母亲生活起居。关于房屋所有权,在征求母亲意见后,同意该房屋归孙某所有,但要求孙某保证母亲生前对该房屋享有永久居住权。

法院依据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出具调解书,确认该房屋归孙某所有,其他兄弟姐妹及母亲配合将该房屋转移登记至其名下,并确认母亲对该房屋享有永久居住权。同时向双方释明,为更好地保障母亲的居住权,可以依据该调解书向登记机构申请进行居住权登记。

法官说法:

我国《民法典》首次规定了居住权制度,将居住权作为用益物权的一种类型规定在物权编中,居住权的设立对于加快建立我国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满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老人养老和财产继承问题上,能够更加有效保障老年人的权益,以确保老有所居。

例如本案情形,在社会生活中并不罕见,通过设立居住权,可以满足父母意欲在有生之年即将自己名下的房屋所有权转移给子女的意愿,又能够保障父母在失去房屋所有权之后,不至于被子女撵出房屋造成居无定所的困顿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通过设立居住权合同或者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设立居住权,但要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

虽然本案中通过法律文书设立的居住权,与采用遗嘱或合同方式设立的居住权不同,系自文书生效时即设立,而非登记生效,但居住权人仍旧可以依据该文书申请居住权登记,通过公示方式更加切实地保障自身权益。

文/张美荣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居住权设立需房产全体共有人同意,北京这部新规征求意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23
居住权不得继承 北京居住权登记试行办法开始征求意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3
法拍房设居住权“贬值”150万元 法院:被执行人恶意为案外人设定居住权 依法涤除
扬子晚报 2024-08-30
谨防恶意设定居住权成为对抗执行避风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5
北京一中院:再婚老年人遗产纠纷逐年增加 一老人去世前为老伴留下“永久居住权”遗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3
普法|在遗嘱中设立居住权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3
父母去世后留下两份遗嘱 为无房儿子设立居住权引纠纷 法院支持居住权有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2
丈夫生前将房子过户给子女 妻子还有权居住吗?
西安晚报 2023-03-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