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它是那样的庄严美丽、鲜艳夺目。对于它的设计,人们或许会这样想吧:如此高水平的巧妙设计,一定出自一位闻名遐迩、才华横溢的美术大师之手吧?其实不然。五星红旗的设计者,名叫曾联松,曾经是上海市日用杂品公司的副经理、上海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委员。
由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王兴东编剧、董健执导,上戏师生共同打造的原创话剧《曾联松与国旗》日前在校首演,揭开这段容易被人忽略的历史,走进一名普通人的拳拳报国之心。随着《曾联松与国旗》的开演,2021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也随之拉开序幕。
1949年7月,为了迎接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决定面向全国征集国旗图案。一个多月后,上海职员曾联松捧出了一张设计稿,“一得之愚献祖国,五星旗海壮山河”。五星布成椭圆形,大星导引于前,小星环绕于后,恰似众星拱北斗,在近3000个设计方案中,由他设计的“五星红旗”样式脱颖而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诞生了。
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这是曾联松的辉煌时刻,更是人民的伟大胜利,苦难的历史终于被照亮,那面旗帜在祖国大江南北飘扬,并登上了世界舞台。
“我为新中国做了什么?”,72年前无数的“曾联松”们这样问自己。“我们为祖国做些什么?”,今天每一个当代有志青年这样问自己。基于这两个“做了什么”,《曾联松与国旗》剧组融思政于戏剧,赋戏剧以思政,用演出献上了自己的答案:新中国是红色的,传承先辈精神,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一个长期做经济工作的普通人,怎么会成功地设计出国旗呢?许多人都曾带着这种疑问去访问过曾联松。对于来访者的提问,曾联松常常报以爽朗的笑声,有时还手执羊毫,先在一张纸上写上八个大字“丁年观礼,皓首萦怀”。然后才津津有味他讲述起他设计图案的幸福往事。这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都在舞台上铺展开来。
编剧王兴东,写下了一个平凡的年轻人是如何生出壮志雄心。“从国旗的诞生,我们见证了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诞生,向世界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民主。”上戏电影学院副院长董健担任该剧导演。她说,主创拿到剧本后既激动又紧张,大家都在思考,短时间内如何读懂、读透剧本丰富深邃的内涵,呈现出与之相匹配的演出。在她的带领下,主创团队放弃暑假休息,实地走访曾联松故居等地。
该剧最大的特色是“年轻”,全剧组师生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大部分是学校的青年教师,以及来自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青年师生联袂登台,成为上戏讲好党史故事的一次生动实践。剧中出现的两位小演员,分别是剧组演员孟聪、导演董健两位教师的孩子,这样的“爱国主义传承”,也使本剧增添了别样的意义。
舞台设计利用三个转台在舞台上创造出多个空间,让观众重回1949开国大典前后的岁月。多媒体设计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配合舞台布景,营造剧中场面。灯光设计利用色调、光区的变幻,展现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
2021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为期一周,至10月24日收官。组委会前期共收到全国近80个活动申请,经艺术节组委会多伦筛选以及与剧组的磋商,最终确定15个展示活动,共计28场演出和3个展览作品,在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举办。
文/童薇菁
来源/文汇报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