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于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正式通过了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这些目标本应在2020年年底实现。但事实上,没有一项得到了充分落实,只有6个目标被认为是部分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新闻官员刘思佳10月10日在昆明表示,“所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努力,在中国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以下简称COP15),将就2020年后全球多样性性框架做出最终决定,为未来10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立目标和路径,实现2050年生物多样性愿景。”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植物和其他生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
公约规定,缔约国应为本国境内的植物和野生动物编目造册,制定计划保护濒危的动植物;建立金融机构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清点和保护动植物的计划;使用另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国家要与那个国家分享研究成果、盈利和技术等。
此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我们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取紧急政策行动,转变经济、社会和金融模式,使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剧的趋势能够在2030年稳定下来,让自然生态系统在之后的20年得以恢复,到2050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正是因为我们要应对那么多的挑战,才需要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框架,这个框架会作为未来的路线图,帮助我们采取一些变革性的措施,应对总体的挑战。当然我们也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来实施这一路线图。”《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副执行秘书大卫·库伯10日在昆明表示,希望到明年5月份,能够批准这个框架,并开始着手实施。
10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生态文明论坛,是COP15第一阶段会议的“重头戏”,将邀请各缔约方、国际组织、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商业企业、媒体机构以及中国地方政府等共计1800余名代表参会。
“论坛将主要有三方面的预期成果。”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中心主任张惠远研究员说,一是论坛的标志性成果——“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倡议;二是各主题论坛发布的系列成果,包括研究报告、案例集等;三是论坛还将形成研讨成果汇编,为COP15大会和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决策参考和理念、案例、方法、行动的支撑。
据悉,COP15第一阶段会议,于10月11日至15日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会议包括开幕式与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生态文明论坛、展览等内容。大会将发布“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倡议”的昆明宣言,呼吁各方采取行动,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阶段会议将于明年上半年在昆明线下举行,围绕“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这个核心议题进行磋商。
由于疫情等原因,此次将是历届缔约方大会最特殊的一次会议,也是历时最长的一次会议。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积极筹备COP15大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司司长、COP15新闻中心主任刘友宾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领导人气候峰会、20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以及与欧盟、法国、德国等国家领导人的双多边外交活动中,多次发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并向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发出“春城之邀”。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需要媒体持续坚韧的努力。截至10月9日,共有来自全球各地的169家媒体、853名记者报名采访COP15大会。
文/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