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今文化遗产——西北大学2020级国家文物局“提升计划”学员陕北研学活动掠影
国家文物局 2021-08-12 08:44

2021年5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组织2020级国家文物局“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的来自全国11个省(自治区)的20名学员,前往陕北榆林、延安两地开展了“探寻文明之源 汲取红色力量——陕北研学”主题教育活动。

出发合影(西北大学长安校区北门)

国家文物局2015年启动的“高层次文博行业人才提升计划”是国家文物局与相关高等院校合作,面向文博行业在职人员,重点向文博系统基层在职人员,招收硕士研究生。通过学历教育与文博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方式,在提高文博行业在职人员学历水平的同时,培养一批具有文博专业素养的实践型、创新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通过在榆林石峁、统万城遗址及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等七个考察点的参观学习,这群年龄在25至35岁之间的学员在党史学习教育及专业知识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彰显了基层文博工作者求学求实、奋发向上的青春底色和亮色。

探寻古今历史文化遗产,感悟遗产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石峁遗址、统万城、高家堡古镇、榆林卫城遗址等遗产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科学和艺术价值。走进这些壮美的遗产地进行全面考察,学员们不仅拓宽了文博视野,感悟了遗产魅力,收获了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文化遗产管理等不同方向的专业知识,更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

实践性学习是文博从业人员真正做好学习和研究的根基所在。在“华夏第一门”——石峁外城东门遗址、“皇城台”遗址和石峁遗址文物医院陈列室,考察石峁遗址考古现场、文物保护与展示现场后,学员们为规模宏伟的石筑城址、原始狞历的墙体石雕装饰等考古发现而惊叹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石峁遗址考古工作所采用的先进发掘理念以及古DNA、地质、环境、动植物等多学科协同的研究方法,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考察石峁皇城台遗址

学员张正雄在石峁考察现场生发出了自己的思考,比如,石峁文化的存在时间持续了500年左右,体量巨大的石峁古城,其修建和使用的年代为何至今仍难以做出准确的划分?石峁文化中的玉文化具有非常显著的特色,而石峁周边并无玉矿,这些玉料的来源在何方?他表示,类似的诸多问题本身就是这次研学活动的重大收获,也是今后自己研究石峁文化的重要线索。

在我国古代匈奴族遗留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统万城,通过对这处大夏国国都遗址的格局规划、建筑材质、人文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实地考察,学员们对其作为当时的草原都城,在建筑材质方面大量使用三合土材料、在设计及构建方面突出兼具防卫及仓库功能的马面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文化遗产学视角对统万城遗址的保护规划、文旅融合发展进行了讨论。

在统万城,留给学员们深刻印象的,不仅有流沙半掩、历经千年沧桑却依旧伫立的城垣,更有一位在这里坚守了8年还依然风趣如往昔的讲解员李少鹏。学员康有来在学习笔记中写道:“听他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把统万城的历史考古信息、个人见解讲给我们听,听他花6个小时来回徒步统万城所在的毛乌素沙漠,听他在统万城所遇见与‘赫连勃勃’为邻的蛇等工作生活的点滴……我想,今天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像他一样默默付出与坚守的文博人”。学员朱晓娟一提起“统万城那位皮肤晒得黑黑的讲解老师”,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从毕业后一直待在那个荒凉的地方一讲就是8年,我想,没有极大的热情,一个活泼的年轻人是很难坚持下来的。文物工作就需要这样一群有热情的人来干。”

考察统万城城址

榆林卫城东城墙遗址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了十五世纪以来陕北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由于扰掘、建筑占压等人为因素和雨水冲刷及动植物破坏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城墙夯土面受损严重,目前正在开展保护修缮工作。学员们从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等角度认真考察了东城墙所采用的“砖包砌筑技术+重点区域部分原貌展示+设置步行栈道”等保护方式,遗址的原真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展示,这一现场教学为学员们今后实地开展文物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积累了一定经验。

在榆林古城墙的考察让学员朱晓娟重新认识了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方式的多样性。“整个墙体分两段采取了不同的修复方式:一种是复古包砖结构,另一种是木板式的。这样老百姓在古城墙放松休闲的时候不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也能分清哪些是原有的、哪些是修复的。”她说,“原来我一直认为模仿得越像古代建筑越好,没有考虑到观众实际需求。在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只有将文化遗产融入到群众的生活中,让群众对文化遗产产生一种需要感和自豪感,就自然想去保护它。”

追寻革命先辈奋斗足迹,感悟延安精神,汲取更磅礴的奋进力量

“革命圣地”延安,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

攀登巍巍宝塔山,回望延安革命岁月。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站在巍巍宝塔山上,俯瞰依托“三山两河”发展而呈现一片勃勃生机的延安,回顾那段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体会和感悟延安精神,跨越时空的伟大延安精神继续滋养着学员们的初心,激励着学员们不断前行。

考察宝塔山

追寻从严治党源流,立心铸魂增强党性。延安革命纪念馆前的广场中间,毛主席的铜像巍然伫立,铜像背后坐落的即是纪念馆。学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基本陈列之“铸魂——延安时期的从严治党”专题展览。通过参观学习,学员们懂得了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文博工作者应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维护党的形象,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也更加明白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参观杨家岭革命旧址,重温中共七大精神。杨家岭革命旧址,是党中央领导人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76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明确了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使我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学员们透过一间间窑洞旧址、一张张老旧照片,真切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革命旧址是最鲜活的党史教材,通过参观革命旧址,学员们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增强了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心和决心。学员张正雄说:“这次研学活动对我们而言也是一次非常生动深刻的党史课,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和精神洗礼。”“毛主席在延安对青年提出的‘永久奋斗’,这正是青年始终如一的底色,也是文博青年的真实写照。”学员郭慧认为,“我们一定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好、传承好,革命精神继承好、发扬好,这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最好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追逐文博事业梦想,感悟初心力量,增进更坚定的文博情谊

这次研学活动既是一场生动的专业素养提升实践课,也是一次个人对于文博事业发展思考及正确定位的初心之旅。学员们通过实地研学方式不仅全面了解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博物馆陈列展览等文博实践,加强了对文博行业发展现状认识,拓宽了文博专业研究视野,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博事业发展除了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外,还要有一颗坚定的文博初心。

这次研学活动对于学员们来说更是一次精心策划、通力合作、真情交流的团结之旅。从活动方案的制定到与国家文物局人事司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部门的衔接,从活动横幅的制作、物资采购等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到研学途中学员们摄影拍照、加班赶稿,从研学活动结束后撰写个人心得体会到财务报账等总结收尾工作,学员们按照既定分工,各司其职,群策群力,圆满顺利地完成了本次活动。

学员们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博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这些都表明文博事业发展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也为广大文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干事创业的平台。作为文博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把握机遇,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深入践行文博初心,勇于担负起新时代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使命,为推动新时代文博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采写:文   冰

编校:张丽卉

审核:王   征

监制:李   让

图片来源: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国家文物局: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9项,保持领先优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5
“跟着考古去研学”让文化遗产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7
最高检发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8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人民日报 2024-01-31
国家文物局:“多学科协同研究”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向深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9
新疆鄯善县出现持续高温天气 局地逾50摄氏度
中国新闻网 2023-07-28
国家文物局:目前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6565家 免费开放率超过90%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7-28
张吉福在临汾市调研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山西发布 2023-06-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