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宜居建设导则(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宜居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发布于2017年9月,在土地供应、规划设计、专家评审、招投标管理、质量监管、严格验收、售后服务、物业管理、社区营造等多个方面对共有产权住房项目进行了明确规定。
而此次修订稿对共有产权房的选址规划、户型面积、社区配套设施等十一条内容进行了调整。导则修订后,北京市城六区的共有产权房购房人将可以购买到100平方米左右的大型三居室,更好的满足住房需求。
套内面积增加
修订稿明确调整了中心城区及其他区域共有产权住房面积标准及户型配比。
此次修订将原“城六区新建项目套型总建筑面积不应大于90平方米”修改为“十八层(含)以下的住宅建筑,套型总建筑面积不大于95平方米;十八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套型总建筑面积不大于100平方米”。同时,为了更好地做竖向延展,中心城区共有产权住房的层高也由“不低于2.8米”调整为2.9米。
对于除城六区以外的其他区,取消了原“总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占建设总量的70%以上”要求,开发建设单位可按市场调查合理确定大套型的比例,但保持最大套型面积不超过120平方米。
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保障房政策咨询组专家钱嘉宏表示,三居室是主力需求户型,所以本次套型面积上限标准修订是以三居室为设计原型,在原来基础上做出一定程度的提升。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认为,政策要求中心城区共有产权房面积扩大,主要目标在于兼顾两孩家庭以及赡养老年人的改善型家庭的需求,提高共有产权房的竞争力,真正匹配居住需求,共有产权房原来执行的70/90政策在现阶段暂时无法满足共有产权房客户改善需求,因此,将共有产权房面积提高有助于覆盖更多购房群体,顺应多元化多渠道住房供应的要求,加强供给,是稳定市场的重要举措。
而对于入住后的装修问题,修订稿倡导主体结构大空间布置,通过轻质隔墙系统、家具设备设施等灵活划分套内功能空间,实现住宅使用的长寿性、可变性,适应不同家庭结构、不同生活阶段的多样化需求。
社区配置多样化
除了对居住房屋室内的改善,修订版对小区配套设施的升级优化也提出了要求。
本次修订将图书馆、健身馆作为标准配置,街区级项目可结合社区文化设施和室内体育设施设置,指标纳入《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
同时,修订稿明确了图书馆、室内健身馆的建设标准设置,两馆应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条件,宜设置在地上;图书馆建筑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每处,室内健身馆建筑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每处,室外集中健身场所可结合室外公共活动场地设置,配置健身器材、健身步道等设施;鼓励因地制宜设置丰富居民公共交流的空间,可以设置咖啡馆、茶馆,也可以设置廊亭、休息座椅等交流场所。
对于活动、休憩等室外设施,修订要求应满足老年人安全使用需要,宜设置在向阳避风处。对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充电,分类垃圾收集点和快件箱的设置等内容也提出具体要求。这些细节将成为设计方案评审的重点审查内容。
随着智慧社区的不断发展,修订稿提出提升5G网络覆盖水平,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社区的应用场景,同时提出鼓励在地下仓储设置智能化小型公用仓库。
据北京市住建委介绍,政策发布至今,已有三十多个项目约4.3万套共有产权住房按照《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宜居建设导则(试行)》设计建设并陆续交用。
编辑/张郁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