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绵阳北川文化扶贫:在非遗中找到致富之路
中国新闻网 2020-11-06 17:03

驶过数道“发夹弯”,终于来到四川绵阳北川县石椅村石椅羌寨门前。寨前石阶上,身着华丽羌族服饰的村民放声高歌,两声清脆的礼炮响彻山间,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拾级而上,热情的羌族村民亲手把象征美好寓意的红丝带系在客人手腕,再献上一小杯浅黄色的米酒。“这是羌族特有的迎客方式,在我们这里,传统民俗保护得非常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羌年”省级传承人、81岁的母广元说。

近年来,对非遗的发掘、保护和利用,是绵阳北川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通过文化扶贫,越来越多的民众找到致富之路,迈向幸福生活。

在位于石椅羌寨中心的舞台上,阳刚的羌族小伙扎着腰带,打着绑腿,踩着云云鞋,包着头发,为观众献上羌族歌曲,作为非遗的羌笛、口弦婉转悠扬。“文化始终是我们的根和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枯燥乏味的。”母广元说,石椅羌寨保存完好的羌族文化是驱动旅游的核心要素,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疫情前,光是开城仪式,每天就要举行四五次,目前旅游正逐渐恢复。”

在文化旅游带动下,当地村民种植的水果不愁销路。26岁的石椅村贫困户文霞说,通过水果种植和销售,家里人均年收入已过万元。

在北川县唐家山村,北川振兴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红是远近闻名的非遗羌茶手工制作传承人。说起制茶,吴红坦言,自己与茶叶的结缘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一棵老茶树救了我,从那以后我决定做‘感恩茶’。”

在唐家山村,茶叶发展有两大优势:一是源远流长的羌茶手工制作工艺,二是山上存活的千年古茶树。“每到春天,我带着合作社的村民上山采茶,采回后利用纯手工工艺加工,12道传统工序形成原生态味道。”吴红说。

2010年以来,吴红创立的北川振兴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10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带动周边村致富668户,恢复古茶树1500余亩。2018年底,该合作社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直接增收金额达15万元以上。

在北川禹珍实业有限公司,备战即将到来的“双11”气氛浓烈。非遗北川老腊肉是这家企业的招牌。“今年营业额主要来自电商渠道,往年电商只占到销售额的30%至40%,但今年已突破60%,仅上半年就超过2000万元。”该公司副总经理冯国辉说。

北川老腊肉的畅销,除了基于传统工艺的味道和质感,优质猪肉不可或缺,而这带动了一批农户脱贫奔小康。

2017年,北川禹珍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祁参与了北川坝底乡通坪村脱贫攻坚,承担川藏黑猪新品种引进,投资800万元建设3600余平方米的川藏黑猪母猪繁育场,形成年产仔猪5000头规模,该村32户贫困户每年分红就达到2000余元。“除了养猪,我们还给农户传授腊肉制作技术,并按统一标准回收,为农户又增加一个收入来源。”

唐六庆是通坪村贫困户,曾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一条腿,而养猪改变了他的命运。“2017年我与禹珍公司签订合同,代养黑猪50头,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当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今年,我代养了110头黑猪,收入已突破10万元,日子越来越好了。”唐六庆说。

文/单鹏

编辑/董伟

相关阅读
非遗无价 保护有方
人民日报 2025-01-17
非遗保护,是传承更是启迪
光明日报 2024-12-26
镜观·非遗|这三项,列入人类非遗!
新华社 2024-12-06
聚焦二十大丨陈云珍:焕活非遗羌绣技艺 绣出新生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0-21
文创产品乘“云端”焕生机 甘肃认定93家省级非遗工坊
中国新闻网 2021-01-27
甘肃认定93家省级非遗工坊 文创产品乘“云端”焕生机
中国新闻网 2021-01-27
江西德兴“卖油郞”扶贫记
中国新闻网 2020-12-23
蒙古族绳结技艺文化扶贫:让非遗“食人间烟火”
中国新闻网 2020-11-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