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下午,熊斌华站在被洪水淹没的路口,等着刚刚结束中考的侄女熊利红回家。5天前,她被学校转移到镇上的中学备考。而截至7月29日,熊斌华所在的屏峰村居民全部撤走,岛上只剩下他一家。
屏峰村位于九江市湖口县舜德乡,当地地势较高,村里房屋也大多建在高处。屏峰村多数居民经历过1998年特大洪灾,他们也是在洪灾后才迁移到此处。
屏峰村8组地处高地,背后依靠鄱阳湖,村前低洼处除了农田还有部分鱼塘,受鄱阳湖水位持续走高,村内低洼处完全被淹没
今年7月4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干流沿线持续出现暴雨到大暴雨。赣北和赣中地区的降雨总量达到往常的3倍以上。短短几天,进出湖口县各村的道路就被淹没,不少村庄成了孤岛。虽然镇里在后山林中开辟了一条小路进出,可翻山单程至少需要3小时。
家人在 幸福就在
武汉消防救援队的战士开船将熊利红送回家中
7月19日,消防员安全把熊利红送到家,这也是消防员最后一次转运工作。目前,屏峰村8组只有熊斌华一家留守“孤岛”。
熊斌华所在的屏峰村8组是标准移民村,14户村民中6户是熊家亲戚,而村里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熊斌华夫妇因要照顾小儿子和年迈的父母,因此选择留守。
熊斌华一家在屋前拍了张“全家福”
熊利红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叔叔熊斌华担负起照顾熊利红姐弟的重任。1998年,熊斌华还不到20岁,但那场特大洪灾仍让他记忆犹新,甚至还能感受到家具被洪水泡过发出的腐朽气息。他说:“那年大水淹没老家的房子后,整个村都迁移了,原本住在一起的大家庭都重新安置到现在住的地方”。 在熊斌华看来,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在哪里都是幸福的。
粘着熊利红的弟弟
除了叔叔,盼着熊利红回家的还有她的弟弟。
熊利红在村子被洪水包围之前曾回了趟家,简单收拾衣物后被安排到镇上备考。这次回家,她翻山越岭,足足走了3个小时。这条山路要横穿一个大型墓地,如果不是叔叔陪着,她是不会走的。没想到,中考结束,这条山路也因下雨无法通行,熊利红只能坐船回家。
熊斌华一直在村口等着侄女回来
看着被洪水吞没的村庄,熊利红已经认不出家的方向。在消防员反复确认方向的行驶中,熊利红安全到家,岸边等待的叔叔露出微笑。
姐弟三人在堂屋内玩闹,熊斌华夫妇在一旁看着
熊斌华一家靠种地为生。除了每年种植棉花、芝麻等经济作物外,日常吃的也都来自自家地里。不幸的是,今年的大水将田地淹没,粮食也基本绝收。熊利华盘算着:等大水退了去镇上打打零工,尽量离家近点,也能赚点钱,毕竟一家老小都要吃饭。
水会退 孩子会回来
王炳智村的村民大多已经撤离,只有少数几家依然住在村里。随处可见的鸡在村中撒欢地跑
离屏峰村不远的王炳智村,也同样没有逃离洪水的魔爪。但和屏峰村不同,王炳智村少了孩子们的吵闹声,更多是留守老人的期盼。
王炳智村留守老人见证了村子的变迁。
朱金枝坐在床边,看着仍在下雨的窗外
1949年出生的朱金枝,18岁就嫁到这里,膝下有3儿1女。孝顺的子女每周都会把生活用品和粮食送到母亲家,但村子被大水围困后,老人只能靠存粮和救灾物资度日。
老伴离世后,朱金枝独自居住在祖屋,她并不想进城和子女们住在一起。老人坐在堂屋看着外面瓢泼的雨,盼着洪水可以尽快退去,她想念儿女和孙子。朱金枝说最开心的日子就是过年,全家人都回到老屋,这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王东升坐在门口,盘算如何确保族人的安全
68岁的王东升是王炳智村附近几个村的王姓族长,负责物资发放,统计留守人员数量和日常管理。
王东升家有13亩田地,种植棉花、花生、芝麻、红薯等作物,每年收入四五千元。可今年一场大水,让辛苦劳作半年的他收入都打了水漂。
王东升统计居住在屏峰村的族人的在家情况
相比于自家的作物,王东升更担心族人安全。他事无巨细,每天都会记录分散在各个村的族人是否外出、在家人数有没有变化、吃的够不够……身为族长的他现在想得最多的是水退了,怎么带领大家一起扛过这个夏天。
水来了 人留下了
同样是族长的杨松林,因为救灾粮油犯了难。
杨浪吾村是全县被洪水围困人数较多的一个村。全村100余户中,杨姓占了60户。杨松林此次领到6袋大米和2桶油,如何公平地分给每一家,让族长忧心忡忡。
杨松林抱着刚刚领回的救灾物资
相比于族长,族人们可没有那么心烦。
杨浪吾村被洪水围困以后,原本冷清的村庄一下子热闹起来。不能到田地劳作的村民们聚在一起打牌,原本晚上才跳广场舞的大妈,下午就开始“营业”。
跳广场舞的村民
有些老人因为洪水有些“小开心”。洪水围困住了村庄,也留下了放暑假的孩子们。孩子们原本暑假会去外地,和打工的父母团聚,今年却只能继续留在老家,“乐坏”了他们的爷爷奶奶。
小女孩黏在奶奶身边
杨仲军是村里响当当的装修手艺人。年轻人外出打工赚了钱,会把老家的房子重新装修,杨仲军的档期也因此排得满满的。靠着装修手艺,杨仲军供儿子上了大学,将在明年毕业。他想着等孩子步入社会,自己也能歇歇了。
杨仲军在施工的房间内休息
村里56岁的老党员杨元火冲到抗洪第一线。杨元火有着18年党龄,洪水来时,他加入村里年轻人的队伍,协助转移受灾人员。100多斤的东西一下背到二楼,一背就是几十趟。
第二天回家时,他累得手都抬不起来,也分不清身上是被汗水打湿的还是被雨水淋透的。回想起洪水来的前一晚上的救灾,杨元火说:“当时也记不得哪来那么大的力气搬东西”。
杨元火在家里,屋内收拾的整整齐齐
杨元火的家在村子的最南面,门前的小院收拾得十分整齐,房间里也干净利落,还有3个子女在深圳有着体面的工作。1998年的大洪水让他原本的家全部被淹,他被转移到现在的居住地。他说,当年政府给每户都盖了房子,而这些年的不断打拼也让他把房子翻修了数次,原本的水井被自来水管入户代替。
回忆起1998年的洪水,杨元火说:“当年洪水来临,记不清断水断电多少个日夜。而现在虽然被围困在水中,但客厅没有被淹没,也还能吹着电风扇吃着可口的饭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编辑/杨小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