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级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实验室里,有这么一群白衣天使,他们在微观世界里,没日没夜地埋头寻找病毒的身影。这个检测团队里,每一个成员都是英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新型冠状肺炎防控检验技术组”,成员多左到右分别是董晓根(第一排),秦萌、张玲(第二排),封会茹、李立军、尉秀霞(第三排),王兆娥、曹佳琪、池秀平、颜涛(第四排),孟志明、余红、张志敏、刘晓玲、邢洪光(第五排)
3月2日下午4点10分,丰台区疾控中心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呼吸道病毒检测室内,7个样本转运箱在地上码放成一排,有的是区疾控中心刚刚采回来的样本,有的是属地医院专程派车送来的,期中有痰液,也有咽拭子,一共19份,均密封在转运箱里,准备送入实验室进行检测。这些样本的主人正等候宣判。转运箱在打开前要经过严格的消毒。
余红(左)来到丰台区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已经有14年,王兆娥(右)也是有着9年工作经验的老将。这俩姐妹从疫情开始就固定搭班。当晚,主操作者是余红,王兆娥是助手,负责样本核对、离心等工作。
紧挨着外层防护门,有一层透明的玻璃,坐在外面接应的工作人员尉秀霞可以通过这层玻璃观察实验室内部状态,如果有需要可随时接应。玻璃一侧,有一个小小的传递窗,样本已经通过传递窗依次送入实验室。这个岗位也要时刻观察实验室内部情况,遇到突发事件紧急处置,确保人员安全。
实验室内有任何需要王兆娥会将需求写在卡片上,隔着玻璃提示外面的工作人员补充,在通过传递窗送进实验室。负责物资管理的刘晓玲在记录实验室内临时需要的物品清单。
生物安全柜是实验室内最重要的设备,这也是余红将要提取核酸的地方。这台生物安全柜只允许实验人员将双手伸入其中操作,柜内装有特殊的内循环系统以及特殊的过滤器,外界补充的空气经过滤进入柜内,柜内排出的空气也会经过高效过滤,柜内始终处于负压状态,既可以保护操作者和实验室环境免受危害,同时也保证柜内样品不受外界空气污染。
为了防止病毒感染,对实验人员造成危害,每次打开采样管之前,都要对样本进行灭活处理。 来来回回地起身、消毒、递样本,王兆娥的护目镜上已经起了一层雾。25度的室温,再加上密闭的防护服,王兆娥说,贴身的上衣湿透了,能感觉到身上的汗在往下淌。
另一侧的实验台上,7个白色带格位的样本盒已经摆好,每个盒子里按顺序放着20个透明的EP管和收集柱,19个用来处理样本,1个用来做阴性对照,保证实验的准确性。王兆娥用笔在每一个EP管和收集柱的盖子上写下样本编号,并严格遵照相同的位置在样本格位中码放。比如,王某某的咽拭子样本编号固定为1011,所在的样本盒位置也就固定了下来,就固定在第一排第一号。
距离灭活完毕还有10余分钟,二人各自坐在角落里休息。“这里是密闭的实验室,而且戴着N95口罩阻力会很大,会很憋,所以我俩基本很少说话,大多靠眼神交流。”王兆秀娥坐在实验椅上,让自己安静下来,期待护目镜上的雾气赶紧散去。
半个小时过后,王兆娥将样本从水浴锅中取出,余红接过来将其放入生物安全柜,密封袋上还冒着热气。静置10分钟后,再依次消毒、打开密封袋、取出采样管、消毒、标上编号、放到样本架,又花了将近20分钟,这些咽拭子和痰液样本才全部被取出并码放整齐。
外包装一层层被去除,风险一点点在增加,余红说:“尽管已经过灭活处理,但谁也不能保证,是否还有未灭活的病毒,会不会附着在盖子上,为了避免产生气溶胶,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动作一定要小。”经过层层消毒、病菌灭活处理,一个小时后,可以看到里头的咽拭子和痰液样本,余红将每一个样本都竖立码放在特制的架子上,将待检试管缓缓打开,进行病毒提取作业。
一个样本关系到一个生命,每一步都必须仔细核对编辑对应编号,王兆娥站在余红右侧,拿着手里的单子,每吸取一个样本,王兆娥就念一遍样本的应该码放的位置:“咽拭子,1015-1,四排一;咽拭子,1016-1,四排二;1017-2,四排三……”
要提取核酸,必须加入裂解液将细胞及里头的可能存在的病毒结构进行裂解。这个过程,就是将病毒衣壳打开的过程,样本中的核酸就全部释放了出来,再将病毒RNA收集起来。经过两遍离心核酸吸附在膜上,再经过两次洗涤去除脂类、蛋白等杂质,最后用洗脱液洗脱出纯化后的核酸。完成整个提取过程,时间已经是晚上的20点23分。他们已经在实验室内连续工作3小时23分钟。
经过密封、消毒、王兆娥将提取出来的RNA液体交给了早就等候在传递窗外的颜涛,送至另一个实验室进行RNA扩增、检测是否含有新冠病毒,还要再等三个小时,才能得知结果。
在实验室的工作台上,记者发现了一张小卡片,上面写着:“火神山 雷神山 钟南山 三山镇妖 哈哈哈”,旁边画着一个妖怪的脑袋,“哈哈哈”后面还有三张笑脸。看到记者发现了这张卡片,王兆娥赶紧过来把卡片“抢”了过去,反扣在桌上,羞涩地说:“哎呀别看了,这是上次等实验的时候瞎画的。”余红说,等样本的时候,他们偶尔会在纸上涂涂画画打发时间,写这些话,内心也是希望疫情能早点结束。
核酸提取完毕、“清理战场” 两人完成所有的工作走出实验室,正好是晚上21点。脱下防护服,她们的脸上、手上全是勒痕。余红两侧颧骨的皮肤已经被N95口罩磨红了一大片。当被问到感受时,她一边整理衣服,一边轻描淡写地说:“没啥,早就习惯了。”为了安心应对疫情,余红在春节前就把7岁的儿子送回了河北老家。她已经一个多月没见过孩子了。“很想他,希望疫情赶紧结束,这样就可以早点见到他了。”
当晚12点多,检测结果显示,这19份样本全部为阴性。一直等待结果的检验科科长董晓根(右)悬着一天的心终于放下了。他希望每一天检查如果都是阴性,这说明形势在好转。
全部消毒清理后,实验室走廊内紫外线消毒灯点亮着。而这样的工作每天都在进行着。与病毒都对抗不容出现半点马虎。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