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江湖硝烟再起,这一次是滴滴加入“聚合模式”之战,与美团、高德、百度等一争高下。早在一个月前,滴滴便透露“口风”,将在App中接入第三方出行服务商。7月15日,滴滴正式官宣,表示推出网约车开放平台。已与广汽、东风、一汽等多家车企达成协议,“如祺出行”、“东风出行”、一汽运营的网约车服务等第三方服务商将接入滴滴,届时可实现一键呼叫不同平台车辆。
硝烟始于成都
5月23日,细心的成都滴滴用户发现,在原本打车的界面中,新增了一个“秒走打车”的第三方服务。这个新服务,让用户在上下班高峰期难打车的情况下,多了一个新选择。
对滴滴来说,成都之战只是试水,也是滴滴此轮防御战的开端。滴滴为何要推出开放平台,发展“聚合模式”?官方的解答是,通过接入第三方运力,缓解交通高峰期间打车难的问题,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在网约车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当下,滴滴将会通过探索多种形式、促进行业发展、满足用户需求。
『目前,滴滴第三方服务已在成都开展。』
根据媒体报道,滴滴会在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的过程中抽取佣金,滴滴为第三方出行服务商提供流量入口,第三方出行服务商为滴滴提供运力。根据第三方服务商运力情况,滴滴抽取的佣金不等,每单最低抽取10%的佣金。
那么,滴滴为何将首战选择在成都?原因并非这里被称为是“天府之国”。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美团还是高德,都已经将出行业务下探到成都,而滴滴的加入将会使这里的出行“战争”更加激烈。从另一种角度而言,选择成都或许是滴滴向业内同行的一次正式宣战。
事实上,接入第三方网约车平台并非新模式。早在2017年,高德便提出聚合打车模式。2018年7月,高德正式上线网约车业务。截至目前,已经有9家网约车平台接入高德,其中也包含滴滴。
『美团打车界面』
不过,将“聚合模式”进一步推广的是美团。2017年情人节(2月14日),美团App上线打车业务。2018年3月21日,在经历一番波折后,美团打车登陆上海。一年后的2019年4月,美团打车又提出将采用“聚合模式”继续运营网约车平台。两年间,美团将业务不断梳理,其推出“聚合模式”被业界认为是受到了高德的影响。截至5月19日,美团打车又新增15个试点城市,其中也包括成都。
解读“战争”真实目的
滴滴为何加入“聚合模式”之战?除官方的解释之外,我们或许从滴滴当前的处境窥探一二。如今,在网约车江湖,滴滴“龙头老大”的位置岌岌可危。
经历与快的握手言和,收购Uber,又与美团一争高下,滴滴可谓身经百战。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滴滴处于“武林无对手”的状态。然而,“顺风车”事件的爆发,成为滴滴急剧扩张的一个转折。直到现在,关于滴滴顺风车回归一事仍遥遥无期。等待的不仅是滴滴,其竞争对手对此也分外焦灼。
顺风车业务的停摆,直接冲击了滴滴的利润。2017年,顺风车业务为滴滴贡献了8亿元净利润。这对已经成立6年之久,长期处于亏损的滴滴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赚钱业务。
“顺风车”事件发生后,滴滴便将网约车业务的重点关注在安全、合规上,如获取网约车牌照、审核司机和车辆资质等。前不久,滴滴首席出行安全官侯景雷在以安全为主题的媒体开放日上透露,预计2019年滴滴安全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不断增多的支出以及舆论压力使得滴滴在这段时日过得如履薄冰。
在这期间,出行市场的竞争格局已悄然发生变化。首当其冲的是哈啰,它率先从两轮车业务升级到四轮车业务。背靠阿里这棵大树,哈啰于2019年1月上线网约车业务,并已经在上海、杭州、广州、成都等城市实现运营。最新的消息是,哈啰拿出5亿元建立“顺风绿色出行基金”补贴用户。
另一波冲击来自美团。美团最初以低抽成、高补贴的姿态闯进滴滴统治的网约车领域,这让滴滴一时间乱了阵脚。而滴滴的回击却让人大跌眼镜,意图通过上线“外卖”侵入美团腹地,结果便是该项服务的无疾而终。
与美团的一战,让滴滴损失不少战斗力,但劲敌却只增不减。以整车企业为背景的网约车平台,正如雨后春笋般袭来。这些平台凭借自身拥有的资金、车辆等先天优势,成为滴滴在网约车江湖不可忽视的对手。
此外,高德、百度地图凭借自身平台优势,也加入网约车战场,并且直接选用“聚合模式”作为其出战之兵法。
采用“聚合模式”网约车平台对比 | |
平台 | 接入第三方平台 |
高德地图 | 首汽约车、嘀嗒出行、滴滴出行、AA出行、阳光出行、曹操出行、神州专车等 |
哈啰出行 | 嘀嗒出行、首汽约车 |
美团出行 | 首汽约车、曹操出行、阳光出行、AA出行、神州专车、阳光出行 |
百度地图 | 首汽约车、滴滴出行、曹操出行、嘀嗒出行 |
滴滴出行 | 秒走打车、如祺出行、东风出行、一汽网约车服务 |
汽车之家行业频道制表 |
誓要反击 稳住头把交椅
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滴滴势必要进行反击。这一次,滴滴将精力聚焦在网约车开放平台上。对于滴滴而言,采用“聚合模式”模式,首先可以解决自身运力难题。随着滴滴进一步实施有关安全、合规的要求,滴滴司机的选择标准也就愈加严苛,这直接减弱了滴滴的运营能力。较为明显的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天气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用户用滴滴打不到车成为常见的现象。
第二,提高运力的同时降低自身违规风险。接入第三方平台后,滴滴只负责提供平台接口,安全问题需要第三放平台进行保障。自“顺风车”事件后,滴滴对安全问题尤其重视,新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滴滴自身的违规风险。
第三,有效将运力转为盈利。滴滴官方表示,接入滴滴平台最低抽取10%的佣金,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据2018年滴滴发布的移动出行大数据显示,滴滴拥有超过4.5亿用户,在中国400多个城市开展服务,每天的订单量高达2500万。显然,凭借滴滴自身无法消化全部的运营需求,需要向外分摊订单、引入新运力。我们进行简单的估算,以一笔20元的网约车订单为例,如果滴滴每天向第三方平台提供100万订单需求,每单抽取10%的佣金,那么滴滴一天凭此业务可赚取200万元。
第四,缓解重资产经营的问题。滴滴至今无全面法盈利是个不争的事实。滴滴官方数据显示,创业近6年合计亏损约390亿元,导致滴滴盈利难的原因之一是滴滴的重资产经营。相比之下,采用“聚合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车辆均为其他平台持有,滴滴只负责提供接口,这有助于缓解滴滴的重资产经营问题。
第五,重新抢夺流量和支付端口。网约车平台最看重的便是流量,流量意味着订单,订单直接对应着支付端口。滴滴背后拥有阿里、腾讯两大靠山,在支付端有优势也有需求。以滴滴如今的平台效应,聚集着大量的用户,若扩大开放平台,也有利于增强用户黏性,增加用户支付端的使用量。
当然,滴滴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凭借新的模式,保住用户流量、扩大市场份额,继续稳坐网约车市场的头把交椅。
网约车战场在变形
当前,网约车平台的经营模式正在不断扩张,具体表现为,从原本单一的平台叫车,转为拼车、顺风车,如今进化为开放平台。
对于网约车市场而言,运力就是“王道”,谁能让用户打车,谁便占据主动权。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网约车平台所采取的“聚合模式”会是终极发展目标?
不可否认,这类模式自身具有较多的优势,其便利性深受用户喜爱。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优势的背后也值得警惕。如果多家网约车平台采用“聚合模式”,造成业务趋同的局面,实则缩减了平台之间的竞争力。
那么,最终平台之争最终演变成用户之争。谁能留住用户,谁便取得胜利。而培养用户的关键要素则是“烧钱”,一旦“聚合模式”兴起,不排除新一轮的“网约车大战”即将来临。
此外,网约车平台开放,实则为另一方提供出行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样本直接决定企业的运算能力,尤其对于滴滴这类需要庞大的数据体系,来对平台进行精准计算,如果数据被“拱手相让”显然得不偿失。
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是以腾讯投资的美团,还是阿里投资的哈啰,亦或是双方共同培育的滴滴,网约车之争最终成为微信和支付宝的争夺战。因此,一旦网约车江湖硝烟再起,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网约车本为生活服务中的一类,滴滴想凭借“聚合模式”成为超级软件,仍面临许多困难。因此,滴滴在展开新业务的同时,如何保障其平台竞争力,成为滴滴需要解决的难题。
编辑有话说:
当前,滴滴、美团、高德、哈啰、百度地图均采用“聚合模式”,但这些网约车平台的诉求各不相同,例如,以地图业务起家的高德和百度地图,更多是利用网约车完善出行场景;美团则是轻资产运营,同时增加平台流量,实现一体化的平台内容输出;哈啰则是从单车进行业务升级,补充短途出行;滴滴则是增加平台竞争力,稳坐老大位置。然而,不同的出发点,却让他们都采用“聚合模式”一较高下。
文/汽车之家 李娜
编辑/祝新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