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散文|武华民:土坯的灵魂
河南阅读学会 2022-10-03 17:00

又到金秋十月,天气晴朗,就连季节的风也一并坚韧有力。

翻看相册时,一张老家大院的照片出现在眼前。黄土地,黄土墙,年代久远的缘故,照片也透着土地的颜色。

家里的黄土院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十分常见。那时我大约8岁,曾跟着爷爷脱过一次土坯。

也是秋高气爽的中秋节后,爷爷用架子车拉来一车车的黄土,在我家西边的打麦场上,堆出了一座小土山。从中间挖出一个中间低、四周高的大坑,挑来一担担的水,将水倒在里面,慢慢地洇,并往上面撒了许多小麦的桔杆。之后又将打麦场四周的空地清理干净,洒上一层薄薄的干土。这些活干完,天就黑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打麦场上传来爷爷的咳嗽声。我揉着眼睛,来到了场上,看到旁边放着铁锨、铁耙和土坯模。爷爷已经在一侧翻着湿漉漉的土了。每翻几下,就用铁耙在上面耙上几个来回,让土、桔杆和水融合得更均匀。

爷爷把和好的泥巴往旁边的土坯模里倒,然后赤脚站到模上使劲踩压平整。我一看踩泥这活好玩,也学着爷爷的样子赤脚踩泥。每弄好一个,爷爷吃力地搬起土坯模,整齐地倒扣到场地边的薄土上……这样的日子,连续了好几天,爷爷终于把那堆土变成了一排排整齐的湿土坯。

三四天后,爷爷把晒得半干的土坯立了起来。之前洒上了一层干土,土坯翻起后,只留下湿湿的印痕,不影响场地使用。

又过了几天,土坯明显结实多了,但还没干透。爷爷将土坯整齐地码垛好,中间的缝隙能透过风。担心遇上雨天,提前备着油布,垛的四周还挖出了流水壕。

半个多月后,干透的土坯十分结实,成为盖房、垒院墙的主要材料。

我家的院墙和东西厢房,都是爷爷、父亲和兄长们,用这样一块块土坯垒起来的。

少年时代脱土坯的那一幕,始终留在心里。我无数次地从院墙旁边路过,有时也会坐在土坯墙下,抚摸着墙上的土坯发呆。

风吹雨洒,土坯墙面有点光滑,墙面上不时还能看到桔杆,但终归还是很坚实。有时,我用削笔刀轻轻地划过土坯,除了留下一道浅浅的刀痕之外,土坯墙泛着土黄的深邃和神圣。

在我看来,土坯中有了小麦桔杆,土坯就有了不一样的坚韧。小麦桔杆经过了夏收,就被压成了断断续续、薄如纸张的样子,或是牛马的饲料,或是炊烟的引柴。然而一旦它融进了土坯里,就被赋予了增加韧性、防止开裂的力量。

桔杆,让土坯有了灵魂。土坯,巧妙地借助桔杆的力量,就不再是一盘散沙,就可以进墙上房,担负起守护一方幸福的责任。桔杆来自于土地,在它化作尘埃之前,融入水土的混合物里,便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

其实,我何尝不是一个土坯。我来自于农村,五十多年一路走下来,直至离开工作岗位,熟悉的人觉得我没有随年龄的增加而颓废,反而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心态,精神头也不一样。这一切缘于我心中也有桔杆,就是不断挖掘自己,擦亮认识和发现美的眼睛,用手中的笔记录心声。

终有一天,土坯会风化,重新融入大地,人亦如此。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听从内心,从生活中汲取力量,做一个有梦想的土坯。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散文|房启泉:母亲叫我多读书
汪迷部落 2024-04-05
作文|最难忘的是胡同里的温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5
作文|最难忘的是胡同里的温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5
散文|沈跃华:那年,我中考
汪迷部落 2024-02-28
散文|张延伟:“碟溜儿”旋转里的童年
河南文学传媒 2024-01-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