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债市场存量规模缩水1200亿元 优质转债稀缺性将逐渐显现
证券时报 2024-11-29 13:36

今年以来,随着转债供给大幅减少,发行人“化债”意愿持续发酵,转债市场或迎来2018年以来首个存量规模缩减的年份。

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转债市场的存量规模约为7554亿元,较年初缩减了近1200亿元。记者梳理发现,自2025年开始,转债市场的到期规模将逐渐增加,这意味着,若转债供给未能有效增加,转债市场的存量规模将持续萎缩。多位分析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转债市场规模或延续缩量,以银行转债为代表的大额高评级优质底仓券的“稀缺性”将逐渐显现,这将对固收类基金和理财产品构成一定挑战。

存量规模缩水

新发转债规模萎缩,叠加转债转股或到期增加,存量转债市场出现明显收缩。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存续转债数量为557只,可转债余额为7553.75亿元;与2023年末的578只存续转债和8753.38亿元的存量规模对比,由于转债到期或被强赎,存续转债数量和规模均出现明显下降。

可转债存量规模为何收缩?一方面,受再融资政策收紧影响,转债供给规模显著缩量。数据显示,以发行公告日为统计口径,今年以来发行的可转债(包含定向可转债)数量有39只,发行规模约为349.25亿元;2023年全年发行的可转债(包含定向可转债)数量为141只,发行规模约为1433.30亿元;另一方面,临期转债、强赎转债增多,导致近期转债规模明显减少。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已退出转债市场的转债有60只,其中,不乏苏租转债、招路转债、长证转债、川投转债等规模较大的转债。

天风证券研究指出,转债市场存量规模收缩,除了客观上一级市场转债审核流程偏缓以外,上市公司转债发行意愿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下降,或是更值得思考的因素。对比2018年以来上市公司定增预案数量和转债预案数量,可以看到2023年是一个转折,2023年下半年以来,转债预案个数明显下滑。2024年2月至今,每月仅不到5只转债预案披露。

究其原因,天风证券认为,对于存量转债发行人,不少公司或存在一定的“化债”意愿,其出发点包括:转债每年带来不小财务费用压力,拖累净利水平;再融资收紧的环境下,上市公司希望压降财务杠杆,为未来融资留足空间;对中小规模央国企来说,转债的财务费用也对市盈率、市净率、每股收益等指标的管理不利等。

优质转债稀缺性渐显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2025年可转债到期规模将达到859.96亿元,到期转债数量为55只;2026年可转债到期规模增至1186.55亿元,到期转债数量为115只;2027年可转债到期规模进一步增至2153.89亿元,到期转债数量为87只。

天风证券预计,2025年转债净供给规模或延续2024年下降态势,下降幅度或持平甚至超过2024年。天风证券表示,考虑2024年一级市场审核流程,2024全年转债各项流程审核时长均有显著上升,从同意注册至转债上市的时间也有明显拉长,2025年转债上市规模或不足600亿元。同时,考虑目前明显抬头的转债强赎趋势,2025年转债强赎压力不弱。

若未来期间转债供给未能有效增加,随着转债到期规模逐渐增加,转债存量规模将持续收缩。在此背景下,优质转债的“稀缺性”逐渐显现,将推动市场对剩余转债估值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转债市场中的高评级优质转债,银行转债供给低迷,将进一步加剧优质转债的“稀缺性”。截至11月27日,银行转债总余额2007.35亿元,占转债存量规模的26.57%。其中,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发行的可转债将于2025年到期。

同时,南京银行、苏州银行、杭州银行、常熟银行等发行的可转债最新价格超过120元,触发提前赎回条款的概率提升,转债退出的时间或提前。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曾衡伟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近期转债市场的强赎过程带来了一定的赚钱效应,不仅为转债市场增添活力,也对正股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不过,随着强赎转债的增多,存量债券规模缩减,优质转债的稀缺性凸显。

固收类产品将迎来挑战

银行转债往往是固收类产品的底仓配置品种。安全性较强的银行转债减少将加大固收类基金和理财产品的投资难度。

银行发行可转债的目的往往是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需求,历史上无论是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大体量银行还是农商行,基本上都实现了债转股,从而完成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

“银行发行的转债往往是固收类基金和理财产品青睐的标的,这类转债在过去历史上市场低迷的时候也会选择下修转股价,投资者可借此机会在弱市行情中利用转债获得绝对正收益。”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到期或强赎带来的优质转债的稀缺性对于市场供需关系而言,尤其是在固收类基金和理财产品发行量、保有量递增的需求端现状下,对于银行板块的可转债乃至转债市场均有估值抬升和增量资金进场的必要性,为固收类基金带来一定的赚钱效应。同时,未来一年银行转债也进入供给收缩期,对于增加该类标的稀缺性,抢筹和提升估值也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

对此,曾衡伟认为,固收类基金需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寻找替代机会以保持产品竞争力。优质转债稀缺或导致产品收益率受影响,需拓展其他投资渠道。同时,风险管理要求提升,要求基金经理确保收益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此外,银行转债供给减少,或导致投资者偏好发生变化。

“规模收缩意味着供给减少,需求不变的话会推升转债价格。当然转债市场和转债价格还会受到宏观经济、市场流动性、相关企业经营、投资者情绪和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说道。(证券时报记者 王军)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开年首只触发强赎的银行转债诞生 今年转股比例或增加
第一财经 2025-01-24
又见银行转债退出!
证券时报 2025-01-21
年内首只银行转债触发强赎,公告后未转股比例减少半数
第一财经 2024-12-21
多只转债触发强赎 及时卖出或转股避免损失
上海证券报 2024-11-13
可转债强赎案例频现 市场回暖公司有多重考量
证券时报 2024-11-13
银行可转债表现“佛系” 机构:未来一年可能进入供给收缩期
上海证券报 2024-11-11
可转债市场新变化:到期赎回增加 退出方式更多元
证券时报 2024-05-31
转债市场迎“龙抬头” 关注下修博弈机会
第一财经 2024-02-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