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华为将赋能具身智能技术,联合企业打造解决其实际问题的具身爆款产品,多家上市公司也在其中,是否真的如此?
上市公司回应
今年9月,华为与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宝安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创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据《科创板日报》消息,其首期方案计划为:整合华为各部门的具身智能相关能力,共建具身智能大脑、小脑、工具链等关键根技术。
同时,创新中心将开启联创项目,由华为赋能具身智能技术,联合本体厂商及制造企业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打造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具身爆款产品,第一批项目的参与企业包括兆威机电、乐聚机器人等。
针对上述消息,兆威机电投资者服务部门工作人员对“V观财报”表示,“市场上传言的真实性没有办法保证,具体进展以公告信息为准”。
虽然兆威机电并未直接确认相关合作内容,但华为一直是兆威机电的重要客户之一。
兆威机电是一家专业从事微型传动系统、微型驱动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在2024年半年报中,兆威机电曾提到,客户的定制化微型传动及驱动方案需求对公司的方案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凭借技术创新等能力,公司获得了包括华为、比亚迪、长城在内的多家下游行业知名企业的认可。
来源:兆威机电业绩报告
在此前的投资者路演活动中,兆威机电介绍,华为是公司的重要客户,自进入华为供应链体系以来,持续开发新型产品,不断拓展与华为合作的业务领域,与华为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对华为的业务包括:用于通信基站及其电调系统零部件的微型传动系统、RCU 模组以及精密零部件等业务。
除了兆威机电,上述消息还指出,第二批项目的参与企业则可能包括高新兴、追觅科技等。
高新兴董秘办工作人员则对“V观财报”称,“与华为的合作主要是在安防方面,比如像视频云项目”。同时,该工作人员表示,“没有做人形机器人方面的相关业务”。
在2024年9月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上,高新兴也曾表示,公司与华为保持长期业务合作关系,双方在视频全息化(AR)、智能交通等业务领域均有合作及标杆案例。
人形机器人仍是核心方向
具身智能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机器人,实际可能涉及多种类型的机器人和其他智能设备,主要体现的是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能力,其应用范围更广。
在ITFWorld2023半导体大会上,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就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即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例如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聊天机器人等。
不过,人形机器人仍是目前具身智能研发的核心方向。
2023年,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目标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 来源:工信部网站
今年10月10日,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将致力于解决各类创新主体共性问题,推动具身智能产业标准制定,加大应用场景拓展开发力度,推动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落地应用。
而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创新论坛”上,《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具身智能智能化发展阶段分级指南》的团体标准也正式出炉。
中银证券分析,目前具身智能商业化路径主要包括三种:第一种是通用机器人路径,其核心是采用通用的硬件和软件来应对各种多变的使用场景。第二种是纯软件路径,设计通用的操作系统,硬件厂商通过API接口即可接入机器人“大脑”,从而实现多种硬件平台共享同一套软件架构。第三种路径是垂直领域软硬一体,目前机器人硬件与数据仍处于耦合阶段,公司通过收集传感器数据能够形成细分领域的数据壁垒。
万联证券认为,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加速之年,全球科技巨头在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持续投入有望驱动行业迭代加速并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量产并实现大规模应用迎来曙光,商业化落地可期。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力成本提升,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形机器人有望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成本仍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大规模普及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中新经纬APP)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