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大学生与地坛书市的“情缘”:从阅读者到志愿者的蜕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3 20:38

现年22岁的韦世元,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他在北京生活多年,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讲述了他从地坛书市的一名读者转变为志愿者的心路历程。本届书市167场“地坛文化讲堂”活动,他全程参与了60场,服务嘉宾及读者的同时,他对地坛书市以及阅读这件事儿,有了新的认识。

微信图片_20240923203233.jpg

儿时印象:地坛书市有独特韵味,很接地气

对于地坛书市的印象,韦世元称,对他来说其实已经很久远了。“在2023年地坛书市回归之前,来地坛公园还是小学时候,要说买到过什么书早我已记不清了,但肯定也是就是两块钱一本的漫画或者故事书了。”

地坛公园是北京“九坛八庙”之一,在韦世元看来,在这里办书市有一种独特的韵味。第一个就是清凉,地坛里的古树遮住了阳光,红墙、绿瓦,地坛用自己独有的“海”增添了一种清凉之意;第二就是接地气,地坛本是皇家祭祀场所,建筑规制让人很容易规划路线,找到自己的目标。

微信图片_20240923203241.jpg

身份转换:从读者到志愿者,全程参与60场活动

今年的地坛书市,韦世元完成了从阅读者到志愿者的身份转换。

“北京发行集团在我家边上开了一家幽默主题书店,在那里结识了新华文化公司的岂航老师。聊了很多跟阅读和书店有关的事情,慢慢就成了书店的志愿者一起为读者服务。后来开始参与到公司其他的文化活动当中,靠着年轻人精力充沛与大家一起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志愿为北京全民阅读工程,和书香京城建设服务。”韦世元说。

他跟随活动承办方北京发行集团为读者筹备了167场“地坛文化讲堂”活动,从北京发行集团旗下四大书城展区,到全市范围内来参展的实体书店,都需要他沟通接洽。每天早上九点忙到下午五点,他的活动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的。

“为了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对于活动排期选择是最难的,每一场活动都很精彩,都想放在最好的时间段,奈何时间不够,一直非常纠结。”韦世元称,每天的活动“排期表”要被改动十几次。但每天都能在活动现场看到座无虚席,场外围着一圈又一圈的读者,这时他感觉自己前期的筹备工作都是值得的,围绕“十一个主题日”帮助大家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嘉宾和书籍。

韦世元还告诉北青报记者,167场“地坛文化讲堂”活动,每天在两个会场同时举办。“我全程参与的活动在60场左右吧,两个会场之间来回跑,听了一半讲座内容的活动还有40场左右;重点跟进的活动就是我自己喜欢的作者或者题材了,比如岳南、汪兆骞等名作家的新书分享、还有史铁生的老朋友谈他的写作等等。”

服务保障:关牧村新书签售会忙了五个小时

对于韦世元来说,地坛书市期间,最累的活动要属中秋夜歌唱家关牧村个人自传《我和我的歌》新书签售会了。那天他用了很长时间做了会场布置,从下午四点到晚上九点,忙得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那天读者热情特别高,他们哼着‘打起手鼓唱起歌’围在主会场周围,我被现场的这种氛围所感染。”韦世元称,当时他要做的就是维护好现场秩序,同时还要照顾好每一位读者的感受,让大家都能听清楚关老师的分享。“我们工作人员都躲在柱子后面,尽量避让开读者们的镜头。”

在一些活动现场,韦世元会在场外用喇叭介绍着嘉宾和书籍,吸引更多读者现场就座,帮助嘉宾热场,同时还会带领读者与嘉宾互动,发放小礼品活跃气氛。尤其是敬一丹和曹文轩等名家分享会现场,读者摩肩接踵。这时候他就跟其他工作人员化身安保人员,拉起围栏,组成人墙,一直用麦克风引导现场秩序,生怕小朋友和老年人从讲台上不慎跌落。

“很多嘉宾们的岁数都很大了,他们使用ppt不是很熟练,这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天的活动结束以后,我们要为部分嘉宾试验ppt,帮助他们修改格式,提前拷贝给大屏幕控制等等。”韦世元还称,另有腿脚不方便的嘉宾,需要他从中协调轮椅,或者提前确定好座位。这些看起来很琐碎的后勤保障服务,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热情去做好。

微信图片_202409232032411.jpg

阅读观察:旧书展区“淘宝”二十本阅读没必要追逐风尚

每天忙不停地服务地坛书市之余,韦世元也会抽空去逛书市。“以前逛书市都一捆一捆买书,这次书市是看别人一捆一捆买书。虽然我没有把整个书市转遍,但是‘旧书新知’展区肯定是要去的,中国书店一直是我买旧书的首选,这次也不例外。”韦世元边说着,边向北青报记者介绍着他的战利品:上海译文66万字带原版插画的《十日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写的《一八六七年日记》,还有他以前在学校见到别人读过还没来得及买的《福楼拜的鹦鹉》等等,加一起收获了二十来本书。

在韦世元看来,文字一旦呈现在了纸上,就会成为历史,或许是真实时间,或许是艺术加工,或许是对未来的想象……在阅读旧书的过程中,泛黄的纸张会加深历史的沉淀感,看到几十年前人们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对未来的憧憬,从其中他也可以找到更多奋斗的力量,拓宽想象的世界。

“我身边读书的同学不多,但读书的都跟我关系很好,今年马尔克斯的译作《我们八月见》就有很多人读了,另外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同学从阅读网络文学‘转移阵地’到了经典著作,看到很多人在读电影或者电视剧原著,比如《三体》《沙丘》和《阿勒泰的角落》等等。”对此,韦世元建议大家去读自己喜欢的书,阅读是私人的,没必要追逐风尚,找到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收获:名家讲座中收获思想选书才是书市的价值和意义

这次地坛书市留给韦世元最大的印象就是热闹,同时看到了很多年轻读者的身影。从9月11日开始“入驻”地坛公园,这次他收获最多的就是思想。从与李燕琨爷爷探讨他的好友史铁生先生的价值观,到感受安意如老师意念的强大和思想世界的广阔;从汪兆骞分享自己上班时“为他人作嫁衣裳”,退休后继续“服务”文化学者的故事,到听徐晓静介绍古籍修复和装帧技术……韦世元从这些名家讲座中收获到书籍背后的故事,学会了在阅读中变得更加谦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地坛书市特别策划了《我与地坛(典藏版)》,隋丽君带来团队倾心策划。“我们重拾了汇集在地坛的意义,带着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我们感受地坛,感受他的思想。”韦世元如是说。

他还发现,打印盖章和购买冰箱贴是今年地坛书市最流行的“到此一游方式”。“很多读者问我,集齐书市印章有什么好处?我告诉他,您会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当然,相比打卡和购买文创,选书才是书市的价值和意义。”韦世元说道。

他还希望,未来地坛书市需要在利用文创和打卡章吸引读者到来的同时,配合讲座分享打造配套内容,提供更多样的文化活动体验活动,只有让读者深入参与,才能更好传播文化价值,真正实现“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贺梦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