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二十余张地图 申哥带青睐寻访东皇城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5 10:00

在古老的北京城范围内,东皇城根并不是很出名的街道,但其位置非常特殊——在皇城的东侧,相当于皇城的东城墙。5月24日,“青睐”寻访团随文史学者高申一起,在夏日余荫中漫步东皇城根大街,穿越古今时空,追溯过往岁月。

地处京城中心,东皇城根大街略显安静,仿佛繁华落尽,尽是一片平凡。为了这一趟寻访,高申特意手绘了二十余张相关地图,他说:“因为我们的主线是东皇城根,皇城根两边有意思的东西太多了,我想将我所知尽可能讲给朋友们听!”

新鲜的知识点一下引起了团员们的兴致

“青睐”团员集合于东皇城根遗址公园的红墙之下。高申先大致讲解了明清北京古城的四重城垣,新鲜的知识点一下子便引起了团员们的兴致。

高申说,北洋军阀政府统治后期,京内的皇城东、西、北侧城垣大部分被拆。城垣的拆除是因为它确实阻碍交通,但城垣的砖结实好用,因为好用,所以北洋时期的北京地方政府用它来铺设了“大明濠”的地下管道。

高申说着翻找出一张地图,举着图解说元朝以来京城的水道建设。原来,在北京西城区曾经有条大明濠,它原为元代的金水河。明代因金水河上游断流,河道逐渐演变成排水沟,俗称河漕,后易名为大明濠。

高申介绍,作为纵贯京城内城西部的排水干渠,大明濠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1921年开始明沟改暗沟工程,利用拆除皇城所得之砖砌筑大明濠暗沟,1930年工程完成,沿暗沟之上建成的马路统称为沟沿大街,后演变为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

说至此,高申讲起一段往事。1945年北平光复,冯玉祥请求国民政府以他三位英勇牺牲的部下命名城内路段,这三位将领就是张自忠、佟麟阁和赵登禹。国民政府同意后商议如何设路,后决定以太平桥为界,太平桥以北的北沟沿叫佟麟阁路,以南的南沟沿则命名为赵登禹路;府右街北侧有张自忠的宅子,于是这段路改叫张自忠路。但待政府文件批下来,大伙一看都傻了:本来定为佟麟阁路的批成了赵登禹路,赵登禹路批成了佟麟阁路,弄反了。张自忠路的路名,也被改到宽街以东的铁狮子胡同。无法,之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这一处宅院,故事不同凡响

沿东皇城根大街南行不远,高申忍不住快走几步,带大家拐入翠花胡同,介绍起位于胡同口不远、著名的悦宾饭馆。“可能大家都听说过当年京城第一家个体户餐馆,就在这里。它的故事不知道大家熟悉否?它的主人叫刘桂仙,是某领导同志家的工作人员。由于她的丈夫是北京饭店的厨师,所以刘桂仙也习得一手好厨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家里的孩子待业,刘桂仙便有了自个儿开饭馆的想法。那个时候想开饭馆需要各种手续,还挺繁琐。当手续办齐,她便拿着借贷的500块钱置办餐馆所需物品。等到该买食材了,刘桂仙发现手里只剩下36块钱,于是她买了4只鸭子。当天晚上饭馆开餐,就是香酥鸭、烧鸭子、麻辣鸭、鸭胗子、鸭肝,4桌鸭子餐。”

悦宾饭馆因为是京城第一家个体工商户,当年很是轰动,也常有外国人到此用餐。两年半时间,饭馆接待了7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与70多个国家在京的媒体记者,两位主管经济的前领导人姚依林和陈慕华也曾来参观、视察。

如今,我们看到的悦宾饭馆面貌依然,门口的大红灯笼高高悬挂,俨然一幅隐身于胡同中的旧日风景。

就在翠花胡同西口路南,便是某民主党派的办公地点,高申讲起这一处的历史沿革更是生动无比。“它的所在地,就是明代的外东厂。早年间鬼哭狼嚎、冤魂无数。”自明至清,这个地方更换过很多主人。民国时期,又成为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所在地。高申说,著名东方史学者季羡林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他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曾谈到:我每天晚上睡不踏实的时候,就想着这里曾经死了多少人,发生了多少惨案。”

再南行不远,到达东皇城根南街32号宅院。高申驻足,要细说这一处宅院,看来此处故事也不同凡响。

原来,这个宅院曾属慈禧弟弟照祥,是北京保存较完整的四合院建筑群,也是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代后期,原为清粤海关监督俊启住宅,后因逾制被没收,转赐慈禧太后的弟弟照祥。照祥的父亲是惠征,惠征子女众多,大女儿便是后来的慈禧太后。高申说,这32号院是照祥的,但他无福消受,因为年岁不大便去世了。他们还有一个弟弟叫桂祥,桂祥最大的本事,是闻一口大烟,就能说出这是哪里产的烟土。“桂祥最大的幸运,一是姐姐成为掌握大清权柄的慈禧太后,二是所生的闺女静芬成为大清王朝的隆裕皇后。”

虽然是保存最完好的院落,但这32号宅院里的假山等也曾因住房不够而陆续移出,“一部分假山甚至被移到了大家熟知的东单公园。”高申说。

这一段宫廷旧事说起来简单,却不禁令人感慨

行至灯市口西街,街道略窄,绿荫如盖。大家聚拢在树荫下听高申讲述这条街的故事。“早年间这里被称为奶子府,打明朝起就是皇宫里奶妈集中居住的地方。”高申介绍:“这里的讲究特别多,当时的说法是每年农历四月前后,皇宫里要在民间选择20个奶口,奶口就是刚生完孩子的母亲,要10个刚生完女孩的,10个刚生完男孩的。”这些母亲被登记造册后就在这里生活,自己的孩子可以继续喂养,官府会给她们好吃好喝。宫里若生了小皇子,就到这里选生女孩的奶口去喂养,如果生了小公主,就选生男孩的奶口进宫,“对,就是反着要,不知道为什么做这样的讲究。如果这20个人不够用,没关系,还有登记注册的80个奶口做候补。”

这一段宫廷旧事说起来简单,但回想这里曾是多少年轻母亲讨生活的地方,也不禁令人感慨。

沿灯市口西街东行不远,到丰富胡同,这里有著名的老舍纪念馆,此地名曰丹柿小院。高申说,老舍先生我们都十分熟悉了,有一个事大家还可以了解一下,“在老舍生前,这条胡同一直叫丰盛胡同,与西城区的丰盛胡同重名。这就导致送信的邮递员经常弄错。”邮递员送信时,看着信封上写‘丰盛胡同××老舍(舒舍予)先生收’,就直奔西城丰盛胡同去了,到那儿走一圈找不着人,才发现应该送到东城区的丰盛胡同。后来邮递员们抱怨,老舍先生是大作家,大作家得住大胡同,您这胡同也忒小了。”高申的一番演说让大家四下里打量起这条胡同,确实狭窄不恢弘,“丰富胡同是在老舍先生去世之后改名的。”

狭窄的胡同,不大的院落,虽然大家只在丹柿小院门外短暂流连,但那份似乎并不久远的过往却萦绕在记得老舍先生的人们的脑海之中。

一个蒋百里串联起那么多人

再向南行,进入锡拉胡同。高申从胡同古怪的名字讲起。“锡拉胡同的‘拉’就是‘蜡’,这里以前有过制作锡灯、蜡台的作坊。多年之后,字变了,音没变。”

高申介绍,胡同口西侧,现已无存的老门牌19号,曾是甲骨文发现者王懿荣的住处。王宅旁边,据说曾住过慈禧太后的父亲惠征,后来住的是鹿传霖,鹿传霖则将宅子让给了袁世凯。“据一些史料的记载,袁世凯在这儿暂住时,还遭遇了政治生涯中的一次险情。”

高申描述,有一次,袁世凯于进宫面圣之后,出东华门回府。参加同盟会的革命者黄芝萌、张先培、杨禹昌等埋伏在东安门附近欲实施刺杀,结果袁世凯没死,其副官受伤,袁世凯从此不再进紫禁城。此后,数名刺杀者被抓,黄张杨三人被包在布里火烧致死。三人与彭家珍(刺杀良弼)的遗体,被一起埋在了如今北京动物园熊猫馆后身,就是著名的四烈士墓。“以后有机会,我带大家再去北京动物园转一转。”

与袁世凯等做过隔代邻居的,既有著名地理学家翁文灏,又有著名的军事家蒋百里。“蒋百里也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他师从梁启超,同学有蔡锷,副官是蒋纬国;蒋百里前妻叫查品珍,查品珍的堂侄是金庸;蒋百里堂兄夫人的侄儿,是徐志摩;而蒋百里闺女叫蒋英,嫁的是蒋百里好友钱均夫之子钱学森。”高申一口气讲下来,仿佛相声演员报菜名,只见他舒口气总结道:“大家看,一个蒋百里串联起这么多人。”

说到徐志摩,高申顺带排列了这位著名诗人在北京曾居住的几个点位。“1915年徐志摩在北京大学预科上学时,在锡拉胡同住过,住的就是蒋百里家。1921年,因为梁启超需要一个英文干事助其管理松坡图书馆二部,馆址就在今天小石虎胡同的蒙藏学校,请的便是徐志摩。徐志摩也因此住进了图书馆二部,并在那儿创办了新月社。后来,他与陆小曼结婚,住兵部洼中街39号(老门牌)。”

旧时北京人所言“庙外有桥,桥上有庙”原来是如此而来

再向南,一转眼就来到了东安门大街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的交会处,这里有通过考古挖掘,既准确地确定了历史地理标志,又呈现了文物原貌的明皇城东安门遗址。

东安门是北京皇城四个城门之一,明皇城东安门遗址是两处下沉式广场,展示了部分东安门的遗址,包括南北两段皇城墙遗址、东安门西面南北两尽间的四个柱础磉墩等。

高申站定在广场高处,团员们纷纷围拢,听高申解说:“我先跟您介绍一句,老东安门的模样到底如何?昔日北京皇城有四个门,其中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是一个模样,东安门坐西朝东,但它没有留下照片,所以,我就用地安门和西安门的老照片,来向您说明东安门的原貌。明初还有一件神奇的事,御河河畔生活的老百姓,经常在河边买卖东西,进行商业活动,宣德皇帝嫌吵,就下了旨意,把御河河道西侧的皇城城墙移到东边,原来的皇城城墙基本被拆,只留下一道门,名为东安里门。御河上修筑的一座桥,叫望恩桥。望恩桥的中间区域,还建了座真武庙。后来,东安门毁于火灾,东安里门幸免于难。再往后,东安里门也被拆了,市政当局用它的琉璃砖重新造了东安门。而今,重建的东安门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青睐”会员们结合着高申所绘地图不禁恍然大悟,才明白原来旧时北京人所言“庙外有桥,桥上有庙”是如此而来。

距东安门遗址不远,就是南河沿大街1号——翠明庄宾馆,这里也是有故事的地方。高申先向大家介绍翠明庄过往,1946年国共两党谈判期间,这里曾是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工作人员的驻地。199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翠明庄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翠明庄在其旧址上按原貌重建。1998年12月31日,修缮一新的翠明庄宾馆正式开业。

翠明庄宾馆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从高申的讲述中,大家了解到,当时宾馆的负责人是一位日本女性,这里招待了很多日本华北地区驻屯军的高官,如冈村宁次等。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北平励志社也设在这里。1946年初,国共双方的军事摩擦愈演愈烈,美国政府派特使马歇尔将军来到中国,并推动成立了国民党、共产党、美国三方代表共同参与的北平军调处。军调处的国民党代表住在北总布胡同2号,美方代表住在六国饭店(也有人说住的是北京饭店),中共代表的高级官员住北京饭店,普通工作人员则住在翠明庄宾馆。“共产党代表的住处,是国民党一方选定的,因为国民党的特务机关安插了不少眼线。为了防止国民党暗取情报,我党工作人员专门弄一些假情报,比如写个纸条撕得碎碎地扔在地下,让他们自个儿拼去,再根据假情报来布置他们后面的活动。”可以想象,这里曾发生过多少斗智斗勇的故事啊。

李石曾学化学工业,毕业论文都跟豆腐有关

一路南行,到了位于东皇城根北街的中法大学旧址,这也是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北京城区的重要红迹。它的前身为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的留法勤工俭学会所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校址最初在西山碧云寺,1925年部分校舍移至此地,直至1950年停办。

高申介绍,中法大学校部的改建和新建教学主楼的时间,约为上世纪30年代初。其主要设计人,为时任法文系主任的汪申伯,他还曾担任北平市工务局局长。中法大学旧址建筑坐东朝西,校门为中式建筑,面阔五间,主楼为中西结合式的三层楼房,礼堂及其他中式建筑保存完整。中法大学历经百年风雨,后来做过研究所、工厂、佛学院等,几乎所有建筑都被保存了下来。

中法大学的创办在近代中国教育史和中法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在高申看来,这是一所神奇的学校。创办者李石曾的父亲是晚清大学士李鸿藻。李鸿藻是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但他跟李鸿章没关系,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李红藻是河北高阳人。”高申说:“高阳出豆腐,李鸿藻去世时,年纪轻轻的李石曾跟随家族队伍出殡后回到村里,好家伙,整个村子用2万多斤豆腐做了豆腐宴,可给他吃美了。李石曾学化学工业,毕业论文都跟豆腐有关。”

如今,中法大学旧址经过改造,又在繁华的都市中显露出不一般的色彩。

寻访结束于澄清下闸

距离不远,一行人来到了北京中医医院。

位于宽街的北京中医医院,晚清时期曾是大公主府,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大公主的府邸。其地处皇城东北角以外,紧靠皇城东城垣。对背景知识稍作介绍,高申又开启“说书”模式,生动的历史知识让团员们笑容满面、听得入神。

公主府的前身是諴亲王府,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明代的“天师庵草场”旧址上建成。再要追溯过往,可以到元朝,那时这里有一座崇真万寿宫,是忽必烈送给道士张留孙的。“有朋友不知道张留孙,没关系,我建议您去一个地方——东岳庙。东岳庙里有一块著名的碑,是赵孟頫题的张留孙道士碑。”高申接着说,明永乐年间,崇真万寿宫改为御马草场,叫做天师庵草场。清中期,此处是諴亲王府。諴亲王胤秘是康熙最小的一个儿子,因为年纪小,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他该当王当王,该接班接班。胤秘的宅子传了几辈后,给了咸丰皇帝的荣安公主。可是荣安公主命不长久,府邸又空出来,以后就给了荣寿固伦公主。”原来,大公主府的由来是这样的。

“荣寿公主的父亲是恭亲王奕訢,我想固伦公主的封号应该就是两宫皇太后为了笼络‘鬼子六’,而给予他大闺女的封号。”

众所周知,荣寿公主是慈禧的养女。作为养女的荣寿公主在宫中积累了不小的威望,以至于慈禧也对她有几分忌惮。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慈禧喜穿颜色娇艳的衣服,但荣寿公主行事一贯谨慎不逾矩,她一旦看到慈禧穿得花里胡哨,便会对慈禧直言:“您这般捯饬干什么?不过是先帝一位的遗孀而已,怎么还有心思如此打扮自己呢?”就因为荣寿公主说话坦诚直接,慈禧也有所畏惧,所以每次荣寿公主来拜见慈禧,慈禧都会赶快换一身朴素衣服,连配饰都不敢多戴,所以荣寿公主便有了另一个雅号“慈禧的妈”。

高申告诉大家,荣寿大公主去世后葬于立水桥,后来立水桥附近修整水利设施,坟随之被平。

东皇城根的寻访结束于澄清下闸。

大家在平敞的桥面上听高申讲述澄清闸的过往。澄清闸是元朝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为调节积水潭水位、满足漕船航运需要而建造的水工建筑物,分上、中、下三道闸口。其上闸,位于中轴线的万宁桥下;中闸,则在平安大街路北的东不压桥附近;下闸,便是大家眼前的这处。入明以后,御河河道内的流水于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很顺畅。到清朝宣统时,这里已然用作排泄污水的水沟。由于多年失修,污水污物淤积,雨季河水常溢出河槽。新中国成立后,这段河道由明沟改作暗渠,盖板后铺设马路,即现在的北河沿大街与南河沿大街。我们所到的澄清下闸,正好位于北河胡同东口,是2016年考古发掘面世的。高申说:“如今在北河胡同水道入口处立有两块石碑,碑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澄清下闸遗址’和‘澄清下闸遗址简介’。”

此时,河道两岸垂柳依依,天空中白云如浪。东皇城根的一路寻访,不禁让人想起孟浩然的名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路行来虽然并无登高之处,但在桥上放眼望去,体会到的却是与前人相似的心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勉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寻访|什刹海再访古 漫游元大都古海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8
北京这些有“里”的地名,各有典故和轶事
北京晚报 2023-10-11
红墙庄严,花草馨香!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美颜”升级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8-09
京味儿十足!皇城根遗址公园美颜升级,串联4条文化探访线路
北京东城 2023-07-27
旷世绝美话故宫(之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3
青睐·寻访|中轴线寻访之景山 青山前,皇殿后,今日登高醉几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4
生活|带娃看展、发呆、上房揭瓦……京城独有,四合院里的幸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8
寻访 | 青睐“北京中轴线 深度寻访”系列首站——天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