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吸碳、化电出油、一秒变“砖”……13门捕碳“绝技” “炫”来亿元资助
广州日报 2024-05-29 09:34

把废弃的钢渣和二氧化碳结合变成砖头、用合成生物技术培养细菌去“吃”二氧化碳、用绿电电解二氧化碳制成绿色航空燃料……有这么一群人正在用十八般武艺给二氧化碳做“变形记”,他们就像在打造一个超级环保“回收站”,把二氧化碳变成低成本的砖头、衣服、食品、燃料。

5月23日,随着中国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与封存领域(该技术缩写为CCUS,故下文简称CCUS)首个寻找最前沿技术的亿级资助计划——“碳寻计划”公布资助名单,这群正在打造超级环保“回收站”的人走到了公众视野,一共将有13个项目获得亿元的资金和资源支持。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的最前沿低碳技术有多神奇吧!

“捕碳人”瞄准二氧化碳

正如警察负责捉拿盗贼,我们不妨将那些致力于捕捉二氧化碳的行动者称为“捕碳人”。“捕碳人”的任务,是专门盯着那些碳排放大户——比如大型钢铁厂、水泥厂和发电厂等,收集它们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二氧化碳。这些气体如果不加以控制,就会成为加剧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捕获的二氧化碳并不会被“关禁闭”,而是会被妥善安置,避免它们四处“捣乱”。这就像我们把家里的垃圾分好类,让它们各归各位,不再污染环境。而且,这些二氧化碳还有机会“重获新生”,经过提纯后重新投入到生产中,实现变废为宝的华丽转身。这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据统计,全球CCUS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数万亿美元,而到2060年,中国的CCUS投资规模或将高达3.5万亿元人民币。为了找到更多这样的“捕碳人”,腾讯联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发起“碳寻计划”,旨在寻找那些在CCUS领域有着卓越表现的顶尖技术。

“武侠+漫画”打开“绝招”科技页

据介绍,“碳寻计划”终选名单里的技术水平和国际上最顶尖的CCUS技术相当。记者翻阅13个获得资助的项目发现,如果代入复仇者联盟的世界,这些可都是灭霸“响指”级别的大招,不仅展示了中国在CCUS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捕碳秘籍

第一招:原汤化食

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高炉渣替代商用吸附剂捕集二氧化碳,不仅省钱,还形成了从落叶(高炉渣)到化肥(吸附二氧化碳)的自循环。成为一种“原汤化原食”的处理方式。

第二招:一秒变“砖”

北京科技大学团队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钢渣捕集二氧化碳,相当于“钢渣+二氧化碳=石头”,这个被称为“矿化”的过程又能产生用作铺路和盖房的板材,做到“变废为宝”。

第三招:捕风吸碳

这是一种直接从大气中提取二氧化碳的技术。浙江大学团队制作了一种全新的捕集材料,只需要大风扇不断地扇空气到材料上,就能源源不断地把这些高浓度二氧化碳留下来,应用到工业生产、食品、冶金等多个领域中。

第四招:吃碳细菌

南京食气生化的研究人员,培养了一种专门吃二氧化碳的菌,它们就能快速分解二氧化碳,最后还能做成衣服、食品、饲料。让二氧化碳为化工行业继续发光发热。

第五招:化电出油

这种技术是把二氧化碳电一下就能出油来。在天津费曼动力的研究中,将二氧化碳,导入到电解设备中,经过电化学反应就能用作航运、飞机的燃料使用了。

对话湾区“捕碳人”:进一步降低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

在这批13个项目名单中,有一个来自大湾区的企业深碳科技,它进入了初创孵化赛道的终选项目。记者发现这家初创企业可不简单,它提出的空气碳捕集解决方案今年4月成功入围由埃隆·马斯克资助的总奖金1亿美元的XPRIZE Carbon Removal大赛TOP100团队名单,也是唯一一家来自中国大陆的空气碳移除技术路线团队。

深碳科技的创始人许继云,一位北京大学博士毕业生,如今已成为大湾区专职“捕碳人”。他们专注于“空气碳捕集”,即直接从大气中捕集二氧化碳,然后进行利用或封存。其技术方案源自南方科技大学张作泰教授团队的多年研究成果,目前多项技术已处于国际前沿。

面对广州日报记者的线上专访,他直截了当地指出,未来解决气候变化危机,碳捕集技术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许继云表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已向大气中排放了超过1.5万亿吨的二氧化碳。“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降低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

许继云充满自信地表示,他们的技术成果与国际上同类型的知名公司相比,技术领先性丝毫不逊色。同时,凭借自身的技术特点和中国的产业链优势,他们的成本可以大幅降低,甚至可能只有国外名企的1/5,甚至1/10。

当然,许继云也坦言,要真正大规模解决碳捕集问题,技术成本仍需进一步降低。这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通过技术迭代和建立更成熟的产业链体系来实现。“但是未来可期。”他坚定地表示。

新技术还要面临跨越“死亡谷”的挑战

新技术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道路上,常常会遭遇资金匮乏、技术周期长、市场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使得许多具有潜力的技术难以成功商业化。这个充满风险的过程,被业界形象地称为“死亡谷”。

同样,CCUS技术的发展任务艰巨,由于该技术尚处于早期阶段,风险较高且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支持。北京科技大学的项目负责人苏伟表示:“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工业应用场景具有巨大风险。实验室研究往往只解决单一环节的问题,而工业应用则需要一个全链条的综合解决方案。”这正是许多技术在跨越“死亡谷”时夭折的原因,只有约10%的技术能够幸存下来,并在初创公司阶段继续发展,然而在规模化的过程中,又有90%的技术会消失。

记者从“碳寻计划”了解到,该计划不仅要寻找前沿CCUS技术,还要为这些技术保驾护航,飞越“死亡谷”。为了帮助这些前沿技术成功跨越“死亡谷”,“碳寻计划”致力于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特别是在技术从实验室到工业应用的最艰难环节。

文/王纳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中国自研、全球首套!这套产品今天正式交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0
“海底巨碗”将累计封存150万吨二氧化碳 相当于植树超1300万棵
南方都市报 2023-06-05
国家能源集团:亚洲煤电最大CCUS项目顺利正式投产
澎湃新闻 2023-06-03
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工程投用
南方日报 2023-06-02
把二氧化碳注入地下 我国首个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正式投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01
第二届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召开 12位院士专家热议“碳”话题|2023中关村论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7
每年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 这一项目在宁夏开建
央视新闻 2023-05-19
马永生:建议重启并打造全国统一自愿减排市场 出台量化核证国家标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