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市场日渐升温,大和证券成一季度行业最大“黑马”
​第一财经 2024-05-10 14:30

在IPO市场收紧的背景下,并购重组市场今年继续成为业内最为关注的领域,不少券商积极整合资源发展并购重组业务,视之为投行业务转型的主要方向。

第一财经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不完全统计(按首次公告日并剔除失败案例),今年一季度A股市场披露561单并购重组案例,交易总金额超31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

在并购重组市场日渐升温的同时,各家中介机构纷纷发力“抢滩”业务,位次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记者注意到,Wind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2024年一季度,一家外资券商以并购交易金额255.85亿元的额度居于全市场第二位。这家外资券商是在北京展业三年有余的大和证券(中国)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大和证券(中国)”)。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受A股首发(IPO)规模下降影响,在全年900宗退出案例中,以并购方式退出的案例数量占比已反超IPO。

“大和证券(中国)和其他投行不同之处在于拥有全球并购网络,同时非常专注于中型并购市场。”大和证券(中国)CEO耿欣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称。

 “国际化+本土化”

记者注意到,跨境并购重组市场规模近年来发展迅速,到了2023年更是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给外资券商发挥“国际化+本土化”优势带来了不小的市场空间。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3年跨境并购交易总案例数达162起,涉及交易总金额约1214亿元人民币,分别同比上升40.9%、2.0%。其中,境外并购交易数量达到83起,同比增长3.8%。

大和证券集团创立于1902年,积极开展企业合并重组,发展海外业务,截至2023年,在全球23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办公网点,海外员工1954人,占到集团总员工数的13.3%。

在国际化战略推动下,大和证券集团于1983年设立北京代表处,进入中国内地市场。2020年大和证券(中国)在北京注册设立,由大和证券集团、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北京熙诚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北京熙诚”)合股出资,出资额度分别为5.1亿元、3.3亿元、1.6亿元,持股额度分别为51%、33%、16%,并于2021年6月正式展业,是国内唯一拥有投行牌照的日资控股证券公司。

天眼查数据显示,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北京熙诚均为北京国资背景,前者由北京市国资委认缴出资350亿元,后者是北京金融街资本运营中心下属公司,隶属于北京西城区国资委。

耿欣表示,在国内券商行业竞争格局已定形势下,大和证券(中国)以“国际化+本土化”的经营理念开辟出一条新道路,“作为一家日资控股的证券公司,我们把跨境业务作为自身优势。”

耿欣进一步解释说,跨境并购存在时差、语言沟通、文化理解、监管政策等等或大或小细节上的差异,每一个环节的差异都可能使得并购进行得不那么顺畅,甚至导致失败。

“在这一点上,大和证券(中国)能够利用本身的全球化网络,帮助中国企业与境外客户沟通得更为充分全面。”耿欣说。

去年10月,大和证券(中国)推动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合众思壮”)完成北美子公司100%的股权转让事项,此举增厚合众思壮2023年净利润8.64亿元人民币。

“我们一直强调本土化的团队加上本地产品,再加上全球化网络,简单言之,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耿欣说。

“接中国地气”

近年来外资机构加速在内地展业,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全行业共有17家外资控股参股的证券公司,其中外资控股9家。2023年上半年,外资证券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占到行业整体5.60%、6.56%、7.15%、5.50%。

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券商纷纷来华展业体现出中国市场当前仍具备吸引力,对于外资券商而言,来华开展业务时可能会受到来自本土券商的挑战,或存在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大的生存压力。

“在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大和证券(中国)聚焦在三个行业,一是消费领域,二是医疗健康,三是先进制造业。”耿欣称,这三个领域也恰恰是中国和日本市场之间协同性最高的,中日两国在这三个行业的联系十分紧密,“作为外资投行,我们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方针下,也主动思考中国资本市场需要什么,力争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大和证券(中国)于2021年即成为北交所首批会员。去年11月,大和证券(中国)担任重庆美心翼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交所发行上市的联合保荐机构、联席主承销商,该项目也成为外资投行在北交所保荐承销的首个项目。耿欣说,这个项目从申报到发行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

“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型企业的全球化能力较弱,(我们)在这一点上正好可以补齐短板。”耿欣解释说,中型企业客户进行跨境并购时,对投行的需求是在各地网点都有本地化的团队,从企业拜访、企业尽调、交易磋商等等环节,代理客户办理许多细碎的具体事宜。

耿欣强调,未来中国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出海会成为重要的战略方向,形式上不同于以往,现在看来更像长期、长线、长久的“连续剧”,需要企业和中介机构都有“长跑”的心态。

据记者了解,今年外资机构布局中国市场的步伐仍未停歇。当前多家外资券商正持续在华补全业务资质,拓宽业务边界。花旗证券、青岛意才证券、瑞穗证券、法巴证券等4家外资券商的驻华公司设立申请仍在等待中。(陈君君)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从“带回来”到“走出去” A股公司海外并购逐渐升温
证券时报 2025-01-22
“国联证券”拟更名“国联民生” 并购重组将是券商发展的重要主线
证券日报 2025-01-15
证券行业最大并购案获上交所审议通过
中国证券报 2025-01-13
行业人士热议 新一轮并购重组热潮
上海证券报 2024-11-09
政策暖风叠加内生驱动 A股并购重组持续升温
上海证卷报 2024-10-29
眼见并购重组“变天” 投行保代着手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9-26
证券行业并购重组持续升温 “国联+民生”迈出关键一步
证券日报 2024-08-10
证券业并购重组升温
经济日报 2024-06-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