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求职以“自身兴趣”为先,昭示毕业生的就业观更加成熟理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0 14:46

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季即将到来。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看重什么?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4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自身兴趣(48.6%)排在首位,接下来是个人发展空间(48.4%)和薪资福利(47.5%),其他主要还有:晋升机会(43.8%)、公司人际氛围(36.8%)、稳定性(34.6%)、工作与生活平衡(33.4%)、行业前景(30.8%)。(4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对比近些年的相关调查结果可见,在大学毕业生求职的众多衡量指标中,“自身兴趣”的位置逐渐前移,越来越靠前,直至如今名列首位。这不仅表明当代大学生更注重未来发展与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致性,在意个人长远发展,也体现了他们变得更加独立有主见,就业观日趋成熟理性。

无数事实表明,当一个人的职业与兴趣相匹配,就会呈现出良好工作状态,带着极大兴趣去钻研业务,贡献出更大的职业价值。相应的,其薪资福利待遇的提高、未来成长、职业晋升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反之,一个人因为太重“面子”进了某家单位,总是硬着头皮做不喜欢做的工作,难免会感到痛苦,使工作质效打折扣。这无疑是其本人和用人单位都不愿见到的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动力。正如“股神”巴菲特在《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这本书中提醒自己的女儿:“要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兴趣,是因为喜欢热爱去工作,这样你的工资才会更加有趣、轻松”。对广大毕业生而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职业都不会埋没人才,关键在于对待职业的态度。只有心怀热爱,心甘情愿、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干有所获、业有所成。

应当看到,在我们身边,毕业生择业时重“面子”、轻“里子”现象虽有好转,但不顾自身实际,盲目从众的事仍时有发生。去年,四川一名女子被父母强制考公五年未能“上岸”,导致患上精神分裂症的话题曾冲上热搜。这虽说是一个极端案例, 但也折射出僵化的“择业观”“成功观”带来的严重问题,不仅值得毕业生们反思,也警示广大家长:帮助孩子择业无可厚非,但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禀赋特长,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否则,以“为你好”之名过度干涉孩子找工作,很可能会“好心办坏事”,得不偿失,甚至事与愿违。

随着我国经济整体持续回升向好,稳就业相关政策持续显效,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比较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毕业生陷入了“既要、又要、还要”的纠结,找工作既要让自己感兴趣,又对薪资福利待遇、稳定性等方面寄予太高期望,容易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正如教育界专业人士所言:“现在一些大学生只懂理论,无法为企业作出实际贡献,这是不行的。”对广大毕业生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将自己的兴趣变成能力,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掌握更多的就业主动权;另一方面,要树立端正的择业理念,积极调整心态,确立合理的就业预期,把握住每一次机会,尽快找到与个人兴趣匹配度较高,能够施展才干的一方舞台,进而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个人价值,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

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将自身兴趣排在首位,这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也是一个有益提醒:在招人用人时,除了要看求职者的文凭是否够硬、能力是否够强,还应认真考量他们对所要从事的工作是否真的感兴趣,进而决定其去留。同时,千方百计呵护员工的兴趣,搭桥铺路,为他们“造梦”做好保障——这既是对求职者和员工的前途负责,也是对用人单位自身的未来负责。

文/杨维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