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 10月23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中国新增4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我国累计入选达8个,位列世界第一》的报道。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永续文脉的沃土。当地时间10月19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第25届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公布2023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名单,我国江西篁岭村、浙江下姜村、甘肃扎尕那村和陕西朱家湾村入选。加上2021年入选的浙江余村、安徽西递村和2022年入选的广西大寨村、重庆荆竹村,中国入选乡村总数达到8个,位列世界第一。这些“最佳旅游乡村”,既是各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力文旅农旅融合、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动注脚,又真实立体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乡村形象,讲诉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最佳旅游乡村”——
江西篁岭:晒秋引客
果实缀满枝头时,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篁岭古村的晒秋农俗景观,也进入了最美的时节——辣椒、玉米穗、稻谷、绿豆……白米为底,手为画笔,农作物当颜料,一幅幅赤橙黄绿交织的美丽图案,呈现在一栋栋徽派古建的楼顶上,让游客叹为观止。
曾经,这个“挂”在山崖上的古村,虽然风景如画,却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180多户人家的村庄一度外迁到只剩下68户。
村民江春花还记得,那时候每户派一人凌晨起来,提着水桶在村里唯一的小池旁排队取水,一家人就靠这点水维持基本的生活,洗澡是一件奢侈事。一个家族18个人挤在100多平方米的老宅里,江春花说:“以前最苦的时候,过年买不起肉,就把南瓜当肉吃。”
短短十几年时间里,这个凋敝的村小组却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了华丽“转身”。篁岭景区2014年试营业以来,由于资源独特,当即在诸多乡村旅游项目中脱颖而出,运营第三年接待游客数即突破百万人次。
2023年,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长江主题10条国家级旅游线路中,篁岭被列入“乡村振兴之旅”线路。它甚至还发起数届国际旅游名村村长峰会,与法国、荷兰等国的名村同台对话。
十几年前,当地以“新村换古村、新房换古宅”的模式,对篁岭进行保护性开发。村民搬进山下的新住宅,村集体土地通过招拍挂的方式,让企业进行旅游开发与管理。
婺源县委书记徐树斌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最根本的目标是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在篁岭景区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村民不仅获得“短期收益”,还不断延伸着“长远利益”。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早在景区开发前,社会资本就投资1200万元,在山下交通便利、临近本村农田的乡村公路旁建设安置房和公寓,帮助村民搬出破旧的房屋,住进山下的新楼房,并返聘部分村民回景区上班,每月有固定工资。
另一方面,篁岭景区秉持“生态入股”发展理念,将村庄的水口林、古树等外围景观资源纳入合作,并将农民的梯田进行流转,聘请农户种植开发农业观光体验项目,村民由“庄稼户”变为“造景工”。
数年间,篁岭村从濒临消亡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至5.6万多元。
篁岭之今日,来自于持续不断的用心投入和经营。记者看到,100多栋明清古建,堪称徽派古建遗存样本;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乡俗乡愁。曾经残破的徽派古宅被改造成别具特色的民宿,山坡上的大片梯田种上了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森林探险、峡谷漂流、露天温泉、灯光夜游等各种新业态不断推出……
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阳分析说,拥有传统村落、梯田花海、水口古树等资源的篁岭古村,突破了乡村旅游开发“千村一面”的瓶颈。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篁岭通过推出‘晒秋’等一系列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品牌,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吴向阳说,篁岭古村在挖掘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抓住文旅融合“牛鼻子”,在非遗文化整合等方面下足功夫,最终从“丑小鸭”变“金凤凰”。
浙江下姜:又美又富
杭城又闻桂花香。
沿着浙江“最美公路”之一的淳杨线一路向西,车过下姜隧道,只见远山含黛、溪水潺潺,石板路一尘不染,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小楼参差错落——下姜村到了。
年过七旬的姜祖海从山上散步归来,拿一把竹椅坐在家门口,怡然望着清澈的凤林港溪。这几年,下姜村的人气持续升温,老姜家的“望溪农家乐”迎来四面八方游客。
由于交通闭塞,人均耕地少,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十足的穷山沟。“85后”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清晰记得,村民家家户户养猪,村里露天厕所、猪圈、羊圈遍布,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2003年,为改变贫穷和环境,村里开始建设沼气项目,同时建起了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站,用上了自来水,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环境卫生得到根本好转。随后,以良好生态发展旅游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发展规模农业,吸引人才发展文创产业——在党员的带头示范下,下姜村迈出发展振兴的脚步。
二十年间,以党建促发展,这个“两山夹一水”的小村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实践,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2002年的2755元跃升为2022年的48818元,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推动乡村振兴向着共美共富步步深入。
下姜村积极成立强村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当地农文旅产品,进行品牌系统塑造,进一步提升下姜旅游品牌影响力,并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打通旅游发展堵点。2022年,下姜村全年接待游客40.95万人次,旅游创收6565万元。全年共接待各类培训和主体班次884场次,累计培训人次达4.4万余人次。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日子过得更加红火,发扬先富帮后富精神,带动周边走共同富裕之路。”姜丽娟说。据悉,淳安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乡村振兴联合体,以下姜村为核心联合周边村落协同发展,发挥文旅联合带头作用,创造了“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共富发展模式。
2016年,和母亲通完一个电话后,求学后留在杭州市区从事设计工作的姜丽娟决定结束8年的“杭漂”生活,返乡开民宿。2020年下半年,姜丽娟高票当选为下姜村党总支书记。这让她始料未及,“当时我走上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所有党员鞠了一躬。”
姜丽娟的角色切换是下姜人心怀感恩、励志奋进的缩影。“这是老百姓自然的选择、必然的选择。”枫树岭镇党委书记余慧梅说,下姜村老百姓也期待着一位年轻有闯劲、带富能力强的村书记,带领村子走出更好更新的发展路子。
现如今,姜丽娟每天早上6点起床,送孩子上学后便返回村里,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在她的带领下,村集体积极培育“猪栏餐厅”、农事体验、手工展示等业态10余种,推动闲置资源利用和特色产业发展。2022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53.41万元,经营性收入103.37万元。
这个位于浙西深山的村庄中心地带有一个小广场,广场中间竖起的一排白色汉字显得颇为醒目——“梦开始的地方”。“未来,下姜村将继续带动周边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并为国际交流、文明互鉴贡献下姜力量。”姜丽娟说。
甘肃扎尕那:“匣”藏仙境
秋日清晨,薄雾从山谷间缓缓升起,笼罩在一片片青稞和油菜花构成的梯田上,四周的山峰奇石耸立,晨光从山后透露出来,雪山上缭绕的云雾顿时泛起金光。淙淙溪水从山脚下流过,滋润着茂密的针叶密林,牦牛从中出没,脖颈上的铃铛声悠远绵长,仿若从天边传来。
在这巍峨的群山中央,有一个小小的村落,宁静而神秘。它的名字叫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这里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十大非著名山岳第四名,游客称其为“西北香格里拉”。10月19日,扎尕那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扎尕那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在这里,山峰、峡谷、河流、原始森林和第四纪冰川地貌遗迹等相遇为伴、蔚为壮观。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曾多次来到扎尕那,这里给他留下深深的震撼,“我生平未见过如此绚丽的景色,如果《创世记》的作者曾看见这里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
扎尕那地处迭山南麓,由于新生代时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境内出现很多挺拔俊秀的奇峰。有各类象形山石、蚀余景观,遍布峡谷、洞穴。仅海拔4000多米的山峰就有十多座,这些山峰犬牙交错,高耸入云,形态奇特怪异。
从迭山高处俯瞰扎尕那,宛若一座浑然天成的“石头城”,有城门、护城河、聚落。进入石头城腹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藏式村寨,以及错落有致的踏板房,层层分布,户户相连,经幡迎风而动。
石头城不止有巍峨的山,还有灵动的水。这里沟谷纵横,有数不清的悬泉瀑布,益哇河水从山上飞泻而下,落入谷底,发出阵阵轰鸣。山谷中央,溪水缓缓流淌,清澈见底,水质极佳。
扎尕那还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高等植物103科190属41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2级保护植物15种,甘肃省重点保护植物6种。这些树木千姿百态,跟随季节而变化,一到秋天,金黄的树叶铺满山谷,蔚为壮观。漫山的林海是各类野生动物栖息的家园,扎尕那拥有许多国家级保护动物,如雪豹、金雕、梅花鹿等。
慕名而来的许多游客,都对扎尕那的美景如痴如醉。但若让道杰东评价,扎尕那的日出日暮则是最震撼人心的时刻。道杰东经营着一家名为欢聚客栈的民宿,数年间,不少游客来来往往,都在他的小店留下足迹。旅游高峰期,小小的扎尕那容纳一万名以上的游客,各个村子的民宿异常火爆,可谓一床难求。
扎尕那空气湿度大,温差大,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山谷里时而丽日当空,时而浓雾蔽日,神秘莫测。每到清晨,大量的云雾凝聚在山间和村落,仿佛仙境。夜晚来临,云雾渐散,抬头就是星空银河,静谧的山谷间飘荡着柔和的风,四周虫鸣声不绝于耳,让人心旷神怡。
此外,扎尕那还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里有始建于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的藏传佛教寺院拉桑寺。还有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被农业农村部列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农林牧复合系统。
随着扎尕那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这里将会被更多海内外游客知晓,并被吸引前来仙境探秘。扎尕那,这座古老的村寨,正在散发新的活力。
陕西朱家湾:秦岭“氧吧”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九山半水半分田,朱家湾村就坐落在山窝里。有一支民谣这样形容过去的朱家湾村:“老林头,穷山沟,吃的石蜡菜,点的松树油。”如今,当地从绿水青山中找寻“致富密码”,曾经的“落后村”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青山近秋色,烟村锁白云。沿着盘山公路驶进朱家湾村,道路两旁的民宿、农家乐餐厅鳞次栉比。山间潺潺的溪水穿过古香古色的终南山寨,正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水画卷。
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朱家湾村的网红名片。这里遥山叠翠,近水澄清,树木葱郁,青苔满阶,森林覆盖率达93%,被称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
过去,朱家湾村交通不便,是无人问津的“落后村”,方圆十里的姑娘都不愿嫁过来。“小时候家乡很穷,每天两餐饭,经常是玉米糊糊配酸菜。”回忆起童年岁月,今年39岁的农家乐老板郑传家笑着对记者说。
守着风景吃穷饭的情景随着2008年秦岭隧道的贯通发生转变。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说,过去村里人去西安需要绕道漫长的山路,单程就得4个小时,高速公路的贯通,让村子被纳入了“西安一小时都市圈”,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走进曾经的穷山沟。
看准这样的机遇,郑传家从城市返乡开办农家乐。“起初父母并不支持我,认为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为啥还要回来?但结果证明我的路子走对了。”郑传家说,从最初的一座平房、两张餐桌,到如今翻盖的三层小楼、26张餐桌和20间客房,生意越做越红火,“一年净收入二三十万元哩!”
短短十几年时间,朱家湾村似换了人间。村里成立了生态旅游开发公司,不仅租赁村民闲置的土地和房屋建设民宿,还利用苏陕协作项目资金和县上提供的专项支持,落实技能培训、贴息贷款、奖励资金等扶持政策,引入漂流等旅游项目,让乡村旅游驶上快车道。全村已开办大大小小农家乐216家,民宿46家,村民居住环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过去房子散落在山上,河里一涨水,路都没了,用的还是旱厕。”45岁的村民胡付刚说,2017年村里的项目安置工程让他家住上了两层小楼。“现在不用再常年外出打工了,在家里就把钱挣了,这让我很满意。”
谈到这些年来家乡的转变,郑传家说:“过去我们村每家每户门口都有一个垃圾堆,环境比较差。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家主动把村容村貌维护好,让朱家湾村干干净净,给游客留一个好印象。”
“以前村里人靠山吃山,就是上山打猎挖药材。如今村里人还是靠山吃山,但已经变成了保护山林,吃上了旅游饭。虽然都是靠山吃山,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家打心眼里觉得,要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介绍,现在村里有8名护林员,15名保洁员。
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在朱家湾村,像郑传家这样在家门口创业就业、走向富裕的不在少数。2022年,朱家湾村实现人均收入26650元,在全县名列前茅。
乡村旅游专家谈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我国乡村旅游可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我国“最佳旅游乡村”已经达到8个,位居世界第一,意味着我国乡村旅游建设和发展成就已获得世界认可,进入全球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行列,也说明我国乡村旅游可以为世界旅游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早些年,我国乡村旅游主要是为游客提供吃农家饭、住农家屋、采摘等初级体验。如今,乡村的美好生活、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吸引力越来越大。近年来,越来越多游客开始进入非传统的旅游空间,乡村旅游正在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乡村居民的幸福生活,吸引着大量游客。
在乡村旅游的新发展阶段,希望各地的旅游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进一步理解、系统地把握游客的需求。现在的游客,既要美丽风景,也要美好生活。乡村,不只是一个传统生活的承载主体,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当代乡村居民美好生活于一体的主客共享生活新空间。希望各地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村一策,推进特色化、高品质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
乡村旅游是城市居民认识生活的极好课堂
乡村,是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形象和悠久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一种很好的休闲方式,是认识生活、进行自我教育的极好课堂。
乡村旅游的主要群体,是生活在大小城市中的居民,他们平时生活在建筑之林,但在乡村旅游时,他们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脚踩着丰饶的土地。通过乡村旅游,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乡村社会,并对乡村的父老乡亲产生亲近感,了解并感念他们的劳动与生活。
乡村还是一个大课堂,一些优秀民间文化在这里保存得最好,过年有年味儿,过节有节味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都有所展现,在乡村可以学习刺绣、编织、竹编、藤编、田园管理、种植、采摘、农产品加工等各种农业生产技能以及其他非遗知识和技能。
中央党校教授祁述裕:
增强中国乡村旅游在世界旅游中的影响力
中国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数量位列世界第一,表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受到了世界旅游组织和成员国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只要我们充分发掘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就能在世界旅游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近些年,我国乡村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进一步转型升级的空间。我们要以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培育乡村旅游内生动力为重点,抓住质量、品牌、效益这三个关键点,围绕提高乡村旅游质量、擦亮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乡村旅游效益做文章。
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立足于乡村文化的特点,发掘乡村文化内涵,突出乡村旅游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要积极将现代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之中,增加乡村旅游时代感。
未来,如何增加中国乡村旅游的国际吸引力、提高中国乡村旅游的国际知名度,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编辑/赵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