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共同主办,中国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联盟、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企业联络工作委员会承办,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苏州科技城管理委员会、中科融合创新加速器、长三角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支持单位的“2023中国智能产业科技创新大会”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郭嵩作院士报告,探讨智能化如何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并对智能产业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未来人工智能要走向认知智能
王耀南院士在主旨报告环节指出,人工智能最底层的技术就是算力,而提高算力就要提升硬件技术,但目前人工智能领域仍没有出现计算芯片,主要依靠CPU、GPU、FPGA等芯片形成人工智能算力。此外,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人工智能芯片主要是研究自重构、自学习和自定义的类脑芯片,但如果要将人工智能真正落地,未来发展方向还是要发展真正意义的人工智能芯片。
王耀南院士表示,如今的人工智能仍处于计算智能领域,未来要朝着感知智能走向认知智能,也就是基于大数据、互联网、多媒体、人机交互、自然语言人工智能技术下,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使人工智能走得更可靠、更安全并且更有效。
会后,王耀南院士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表示,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将人工智能的几个关键技术应用于经济产业:一是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二是人工智能的感知功能;三是人工智能的记忆推理;四是人工智能的联想,包括人工智能的分析判断、人工智能的智能控制。
例如在制造业,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感知技术、认知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来控制机器人完成自动化生产。此外,在农业领域中可以在育种阶段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分析;在交通领域可以对流量进行监控,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等。
智能产业仍面临技术、市场和人才三方面的困境
作为院士报告环节的主持人,中国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王亮老师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表示,目前智能产业主要面临技术、市场和人才三方面的困境:第一,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但在部分复杂场景下,尚未达到完全可应用的程度,因此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进一步的突破。第二,传统制造业效率较低,人工智能的出现将推动产业进行升级,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赋能效率。第三,智能产业发展需要具备跨领域学科研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这需要人才储备过程,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10月21日,原“图像视频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更名为“中国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王亮老师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表示,联盟名称变更是为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希望能使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更多行业,同时让智能产业科技创新更进一步。
王亮老师进一步透露,下一步联盟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促进“政产学研”的资源整合,做好连接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桥梁,将企业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的技术突破传达给科研领域,促进智能产业的协同创新。
本次会议还举办了首届智能技术创新大赛启动仪式,中国智能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竞赛组委会秘书长刘晓鸣老师对财联社表示,大赛作为大会重要环节,旨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技创新力,激发想象力,为大会产生的成果、新技术的衍生和产业的下沉落地提供了分享、展示的机会,为推动产学研用和产业人才培养,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
财联社注意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安全与合规成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之一,7月10日,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印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指出,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
此外,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安全、治理三方面提倡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引导人工智能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