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三季报“五问” 多角度看经济复苏底色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10-21 16:38

近日,中国经济三季报出炉,经济复苏超预期。

今年三季度,中国实际GDP增长4.9%,超出多数市场机构此前预期的4.5%。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四季度只要增长4.4%以上,就可以保障完成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

那么,全年GDP实现5%预期目标的难度如何?作为经济主要拉动力的消费,在今年呈现何种特点?在出口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另辟蹊径?投资对于地方经济的影响几何?制造业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带着这五个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深入成都、杭州、武汉等多地一线,从快速复苏的生产端以及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发,对中国经济进行深度剖析。

全年GDP有信心实现5%预期目标

从数据来看,我国国民经济顶住了来自国外的风险挑战和国内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行压力,前三季度GDP交出了一份“总体持续恢复向好”的答卷。

从同比速度看,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4.9%,超出市场预期,扣除基数的影响,三季度的两年平均增长增速是4.4%,比二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8.1%、38.4%和5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7%、35.6%和56.7%,协同发力推动我国经济企稳向好。

从环比看,经调整季节因素后,三季度GDP环比增长1.3%。环比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增长,经济总体呈现持续恢复向好态势。

“从前三季度情况来看,无论是生产还是需求,无论从实体经济预期,还是从实体经济经营状况来看,都在恢复向好,经济运行是有惯性的,相信四季度还会继续保持企稳回升态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前期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效果将继续显现。随着政策逐步落实到位,积极效应将进一步释放。而且去年受疫情影响,第四季度的GDP增长是2.9%,今年四季度基数相对较低。基于以上判断,四季度经济将会继续恢复向好,总体保持回升态势,对实现全年5%的预期目标很有信心。

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看来,9月各项经济指标延续了8月以来的改善趋势,可能受益于三个因素。一是宏观政策更加积极,财政支出开始加速,货币政策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二是上游工业品行业的价格上涨和补库行为,使得工业生产有所加快。三是外需阶段性回暖,出口增速降幅收窄。

财新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9月份主要供需指标延续企稳向好特征,预计政策加力显效将支撑四季度经济延续温和修复态势,结构上呈现出“消费是支撑主力,出口增长中枢由负转正,投资受地产拖累或总体平稳”的动力格局,实现政府工作报告5%的增长目标无虞。

全年经济增长达到5%,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完成时”,而是需要从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来进一步剖析,制造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也不容忽视。

消费成为宏观经济主要拉动力

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我国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持续涌现,消费市场保持稳定恢复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83.2%,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形势室主任郭丽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消费是支撑整个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一个主要拉动力。根据目前大类消费的表现、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恢复情况,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有望在7%左右。

“多点开花”的四川省消费业就是佐证之一。10月19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三季度经济数据。在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5%的背景下,四川省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8941亿元,同比增长9.2%,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四川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曾俊林称,前三季度四川省的消费业呈现出诸多亮点。首先是以餐饮业为代表的接触型消费的加速复苏,前三季度四川省餐饮收入增长16.1%,较上半年加快3.1个百分点;其次是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第三则是出行类商品继续增长,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9.5%、6.7%,对全省限上市场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59.8%,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67.2%。

从城市角度观察,更多的消费亮点还展现于数据之外。

以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成都为例,以体育消费、演唱会消费、城市漫步(CityWalk)为代表的新兴消费在2023年展现出极高的关注度,也推动了城市文旅消费的发展。

成都以举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契机,新建和改造体育场馆49个,大型体育场馆综合水平跃进全国前五。目前,成都全市有各类体育场地5.9万余个,公共体育场馆年均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市民健身超500万人次,这为包括足球在内的体育消费热潮的重启提供了硬件保障。

对此,世邦魏理仕华西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邹丽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成都良好的经济基础提供了消费业发展的环境。无论基于宏观数据或是航空口岸的吞吐量看,成都经济均在持续稳定发展,而成都大运会的召开又进一步激发了户外运动消费经济的活跃度。10月18日,四川九牛俱乐部宣布“冲超”成功,2024年四川将历史首次出现两支中超球队的局面,分析人士指出,这无疑将进一步激发成都体育消费热潮。

此外,演唱会消费也持续火爆。据成都市文广旅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成都各类市场化的音乐节会年均举办超2000场次、演出票房近4.5亿元,带动餐饮、旅游等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约33.5亿元。

其中一个现象是,随着成都举办的演唱会数量的增加,还吸引了大量外市、外省消费者前来观看。如据四川省商务厅数据显示,在“中秋+国庆”黄金周中,四川省营业性演出平均每天46场次,其中张韶涵演唱会、成都·星巢秘境音乐节等演出规模超万人,60%以上的观演者来自省外。

在这一背景下,“跟着演唱会去旅游”,则成为今年四川文旅消费新亮点。尽管四川特色文旅资源丰富,但随着Citywalk(城市漫步)这一新兴旅游方式的快速出圈,在全国范围内持续火热,大量的消费者在听完一场演唱会后,开始选择“在成都街头走一走”,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消费气质。

尤其是在城市更新以及多元化消费浪潮的推动下,成都街头大量的微景观、个性化店铺,百年老字号品牌都成为这些消费者的追捧。比如在刚过去的“中秋+国庆”黄金周中,去成都百年茶社——鹤鸣茶社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8天的假期内共接待游客22.2万人。

事实上,无论是看球赛、听演唱会还是去街头漫步,这都是当前都市文旅的内涵表达。世邦魏理仕的一则研究报告指出,当前的都市文旅呈现出目的性强,重游率高,强调文化的深度体验,同时呈现高度社群化的特征,且都市文旅普遍通勤距离近、时间短,优质的体验和丰富的活动可以大幅提高消费者的重游率,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外贸“温差”背后,出口积极复苏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在压力下稳住规模,前三季度中国外贸总值30.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微降0.2%。其中,出口17.6万亿元,同比增长0.6%;进口13.2万亿元,同比下降1.2%。但不同行业冷热不均,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有时出现“温差”。

今年前三季度,“新三样”产品出口连续1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企业订单和信心得到改善。海关调查结果显示,9月份新增进出口订单环比增加或持平的企业与进出口乐观企业比重较上月均有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了广东、浙江等地的外贸企业,发现“新三样”等出口新动能企业对外贸订单预期较好,但行业竞争激烈,企业正积极提升产品、稳住现金流,应对行业周期,同时,服装等传统外贸行业也在积极转型,在内销和电商方面拓展新路,赶上了国内持续释放的消费热潮。

10月15日至11月4日,第134届广交会在广州分三期举办。第一期展会期间,家电、电子消费品、机械设备、新能源等机电产品展区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加约3000个展位,增幅超18%,其中,新能源展区规模增幅达172%,进一步助力“新三样”产品扩大出口。

浙江公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欢正在广交会现场展馆忙碌,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得益于全球布局战略,企业的产品出货量稳中有增,此次广交会主推的产品包括太阳能组件、储能产品及柔性板三大类,收到较好的市场反馈。

“我们的市场布局注重多元化,这次不少中东、非洲的客户对我们的柔性板储能很感兴趣。除了广交会,我们的同事也正在参加英国的光伏专业展会,月底还将去乌兹别克斯坦开拓市场。”王欢说。

宁波康立特电子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林家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去年受俄乌冲突影响,欧洲市场对光伏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两年粮食一年吃饱’,现在欧洲库存持续增加,还有海外仓退回来的货物积压,供需矛盾明显。”

去年,光伏行业高景气度带来了众多跨行参与者,现在则是行业挤泡沫阶段,拥有质量过硬产品的企业反而能够生存下来、稳住优势。宁波康立特电子有限公司已经在光伏行业深耕21年,面对光伏行业处于价格整体下行阶段的现状,企业将求稳作为重要策略,积极拓展多元市场。

从宏观数据看,我国外贸市场方向的确在发生变化。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4.32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近五成,同比增长3.1%,尤其对新兴市场进出口增长高于我国外贸整体增速。

本届广交会数据显示,截至10月18日17时,境外采购商累计到会9.8万名,其中超过一半是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本届广交会进口展参展企业650家,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企业占比60%。

林家日表示,企业11月要去尼日利亚参展,12月计划了沙特阿拉伯的展会,还考虑开拓秘鲁等拉美市场。“我们现在的策略是市场多元化,‘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同区域市场汇率波动风险高,而我们多开拓一些市场,每个市场接一些代理商的toB订单,相对更稳妥,也能稳定度过当下低迷的周期。”

除了新能源等“新三样”产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走访了服装等传统产业。杭州亚运会期间,外国运动员组团去四季青“扫货”成为一个小热点。作为中国服装第一街,四季青有22家专业市场、近1.4万个摊位和上万名设计师,被誉为“全国服装经济的晴雨表”。

进入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繁忙的景象扑面而来,市场门口,骑着电动车运货、推着小推车运输的人络绎不绝。进入市场后,大包小包装满服装的塑料袋堆放在走廊中等待被发运,前来采购的人们在密集的档口中不断穿梭、问价。

不过,大部分的档口店主都说这里现在主要是做内销批发,有些也成为零售店铺,扎根国内市场,将口碑和品牌打响。运营“大米”这家店铺的店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这里的服装行业更容易接内销单,外贸的单也有,但需要自己去找客户,过程比较复杂,因此做外贸的店铺越来越少。

外贸服装行业转向内销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借助直播电商。新杭派杭休闲服饰城的1楼展示着市场内主要的原创品牌集合和诞生的电商店铺,标明了抖音二维码和实体店铺位置,电商成为这里的特色产业。

一家做针织衫批发的店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内大多数服装淘宝店都会来四季青进货,市场在中低端产品方面具有足够的价格和数量优势,但更高端的品牌化转型还不足。

品牌化难题不仅出现在传统行业,也出现在外贸“新三样”的行业中,品牌提升需要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市场口碑。

“虽然现在光伏、新能源竞争十分激烈,国内产能过剩,但产品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把自己的产品做好,以好的质量取得客户的信任,就能与客户长期合作下去。”王欢补充道。

重大项目投资抓紧落地见效

前三季度,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断拓展促投资政策空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75035亿元,同比增长3.1%。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项目投资同比增长7.4%。

“今年以来投资主要是大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当务之急就是推动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地落实。”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前三季度,大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0.2%,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7.1个百分点,四季度投资预计还会继续提升。

“2023年全年安排的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务限额达3.8万亿元人民币,目前还没有完全发行出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好项目,应推动社会各界发掘更多优质项目。”姚景源说。

在武汉光谷中心城的光谷人才基地项目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看到的是一片火热建设的景象。十几台挖机同时作业,300多名工人正在进行手脚架及模板施工。在5个月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土包,目前,主楼已经冲出地平线,主体结构初具雏形。

据了解,该项目是武汉光谷今年一季度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之一,总投资22亿元,主要建设高层住宅、多层住宅、商业、配套公建等,明年将全面结构封顶。在推进武汉新城建设、加快产城融合的背景下,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将助力武汉新城的规划蓝图尽快成形。

这是武汉发力项目投资攻坚下的缩影。当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是宏观政策发力的重点。武汉作为中部第一城,正以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等为抓手,千方百计扩投资、稳经济。

今年初,武汉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项目投资攻坚年”行动,加大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力度,更好发挥投资“压舱石”作用,同时定下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以上的全年预期目标。

其中,抢抓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抓手。根据今年的武汉市重大项目清单,武汉全市共有1154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年度投资超过4600亿元,项目类型涵盖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等。

9月14日,武汉市173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465.7亿元。其中,10亿元及以上项目有35个,总投资1049.9亿元,占全部投资额的71.6%,包含12个30亿至100亿元(含30亿元)项目和23个10亿至30亿元(含10亿元)项目。

多个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投产,将形成更多的实物工作量,助力武汉盘活投资,迎接年末冲刺,发力实现全年经济目标。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武汉抢抓重大项目投资建设能够发挥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投资是较好的能够在短期内见效的经济工具,起到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另一方面,重大项目能够助推武汉补齐民生等方面的短板,同时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补短板、调结构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5-6月份,武汉党政代表团组织了一场系统、深度的考察调研和推介活动,赴大湾区、长三角等国内地区学习经验、链接资源。据了解,武汉在粤港澳大湾区广、深两地共签约103个项目,总投资2838.51亿元;在长三角沪、杭两地共签约108个项目,总投资3426.67亿元。

王磊表示,近年来,武汉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但仍有可以优化的方面。通常来说,规模体量小、涉及产业广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能够作为一个地方广义上营商环境的风向标。目前,武汉民营经济活跃度有待提升,能够为民营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产业配套仍有待完善,后续应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打造真正意义上优质、一流的营商环境。

多地“制造业当家”见成效

在需求逐渐回暖的情况下,生产端的景气状况和企业预期也在稳步上升。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加快1.0、0.2个百分点,呈逐季回升态势,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也恢复到74.8%的同期水平。

作为2022年的全国工业第一城,深圳制造业从今年开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马加鞭的状态。整体来看,今年1-8月,深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快于全国规上工业增速3.9%。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在1-8月更是增长143.3%,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而这来源于深圳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的城市发展战略。今年年初,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更是提出打造全球制造业中心的目标。锚定上述目标,深圳以优化产业结构,产业发展要素保障,产业发展蓄动能三张王牌,为制造业发展再次提速。数据显示,1-8月,深圳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增长47.6%,同时,制造业投资拉动作用显著,增长60.6%。

事实上,发展制造业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区经济建设共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已有10多个省份、多个城市纷纷强调要提升制造业占比,将“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作为“十四五”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而深圳走得尤其快速,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深圳制造业已经形成新特色。一方面,深圳制造业越来越有科技含量,高技术企业或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零部件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能力。另一方面,深圳制造业越来越有文化和数字化含量,传统制造业项目正在向科技型、文化创意型转型升级。

广东省政协常委、深圳市委党校二级巡视员谭刚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方面,深圳坚持制造业当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得低于35%。另一方面,深圳围绕产业发展,进行一揽子行动,比如做强‘20+8’产业集群建设,规划建设20大先进制造产业园等,配合有效市场,有望实现年初定下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发展目标。”

其中,“工业上楼”是深圳为产业发展保障空间要素打出的王牌。早在2022年11月,深圳在全国率先打响先进制造业“空间保卫战”,推出“工业上楼”计划。该计划要在规模上做到连续五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厂房空间,又要求园区把厂房月租金压降至35元/平方米,还要在生态上打造成“三生融合”型制造业园区。

“深圳市仅有的27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承载了4.5万亿的工业总产值。所以深圳必须工业上楼,打造‘垂直工厂’。”作为“工业上楼”项目的建设方,深圳南山区政协委员、深圳市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李世钟曾公开表示。

如今三季度过去,目前首批72个试点项目中已开工43个,同时有多个项目处于审批、招标阶段。

宝龙上井半导体与先进制造业产业园项目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项目一方面通过招商前置,定制化高标准厂房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完善且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园区配套及租售搭配方案,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优质产业载体。

无论是从制造业,还是从消费、出口和投资来看,中国经济正交出自己的“答卷”。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中国经济增速怎么看?
新华社 2024-12-07
长三角万亿城市“三季报”:6市增速快于全国 经济向好因素积聚
财联社 2024-11-04
全国31省份经济“三季报”: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韧性增强
经济日报 2024-11-04
中部六省经济“三季报”:湖北GDP增速最快,三省增速跑赢全国
澎湃新闻 2024-11-01
如何看待经济运行态势?就业是否稳得住?三季度中国经济数据看点问答
新华社 2024-10-19
三大关键词解读中国经济三季报
上海证券报 2024-10-19
GDP前十城市三季报:成都经济增速最快 杭州仍领先武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11-11
前三季度大省经济盘点 广东江苏GDP超9万亿元 安徽山东工业亮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10-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