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铁路建设进入密集投产期,28日开通两条高铁,预计未来3个月还有10条铁路线路开通运营。
9月28日,沪宁沿江高铁和福厦高铁开通运营,也是继贵南高铁、广汕高铁之后,今年开通的第三和第四条高铁。根据国铁集团年初计划,今年全国铁路预计投产新线3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500公里。
与此同时,铁路项目审批也在加快,今年以来,已经有多个项目可研获批。国家铁路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而去年1-8月是下降4.4%。
预计四季度有10条线路开通
8月31日,贵阳至南宁高铁正式全线开通运营,这是今年最早开通的高铁线路。两天之前,9月26日,广州到汕尾高铁通车。28日沪宁沿江高铁和福厦高铁同时开通运营。也就是说,在一个月内开通了4条高铁。
从设计指标来看,这4条高铁设计时速都是350公里,而且开通之后便以设计时速运行。28日开通的福厦高铁还是中国首条设计时速每小时350千米的跨海高铁。另外,沪宁沿江铁路是江苏省首个自主主导投资建设的铁路项目。
这4条高铁是重要的干线铁路。贵南高铁是“八纵八横”之一“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汕高铁是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广东省域交通主骨架的组成部分。沪宁沿江高铁是“京沪通道”和“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厦高铁是“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财经梳理,在这4条高铁通车之后,预计还有10条铁路线路计划在年底前通车。
9月21日,新建成都至宜宾高速铁路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该线路预计年底前开通。成宜高铁是今年第10条启动联调联试的高铁项目。
在此之前,除了已经开通贵南、广汕、福厦和沪宁沿江等4条高铁,莱荣高铁、川青铁路、南昌至景德镇至黄山高铁、济郑高铁山东段、天津至大兴国际机场铁路等5个项目也已经启动了联调联试。
不过,7月10日启动联调联试的莱荣高铁,被劳务分包商实名举报,后期开通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川青铁路成黄段由青白江东站至黄胜关站,设计时速为200公里(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时速200公里也纳入高速铁路网)。
另外,9月20日,龙岩至龙川高铁福建段顺利完成接触网热滑试验。此项工序是联调联试前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龙龙高铁也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建设项目,2019年9月开工建设,福建段预计2023年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在普速铁路方面,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叙永至毕节铁路和甬金铁路也计划在今年年底前通车,这3条铁路的设计时速分别为120公里、120公里和160公里。
新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7月23日,国铁集团网站发布《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 高质量推进铁路规划建设》(下称《联网补网》)的文章,文章介绍,2023年全国铁路预计投产新线3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500公里,年度铁路投资7600亿元以上。
事实上,最近几年高速铁路投产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国家铁路局统计公报,2020年,投产新线4933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521公里。2021年,投产新线420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168公里。2022年,投产新线4100公里,其中高铁2082公里。
铁路投资最近几年也是逐年下降。2020年全国铁路固定投资跌破了保持了5年的8000亿元以上的规模。此后持续下降,2022年,全国铁路固定投资为7109亿元,这是2014年以来的最低点,下降5.1%,比2021年跌幅扩大0.9个百分点。
从国铁集团网站发布的前述文章可以看出,今年高铁投产数量和铁路固定投资有望将扭转过去几年下降的趋势。其实,从2019年开始,铁路部门没有再公布当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具体数字。今年出乎意料的在年中公布了全年的投资计划。
第一财经梳理,今年1月、1-2月、1-3月、1-4月、1-5月、1-6月、1-7月和1-8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4.8%、5.9%、6.7%、6.3%、7.2%、6.9%、7.1%和7.2%,总体呈现加速增长的势头,扭转了多年来的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一批新的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也在加快推进,多个项目获得可行性研究批复,已经获可研批复的项目则加紧推进初步设计等后续审批,加快项目的开工建设。
《联网补网》称,上半年,一批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速展开,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漳州至汕头高铁、潍坊至宿迁高铁、黄桶至百色铁路等8个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批复。
9月20日,新建延安至榆林高速铁路初步设计获得国铁集团及陕西省政府联合批复,这意味着该条高铁已具备实质性开工条件。陕西省发改委网站“主任信箱”回复网民咨询时称,目前,施工图正在国铁集团履行审核程序,随后将启动招投标工作。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延榆高铁将在获得国铁集团施工图审查意见,并完成招投标工作后开工建设。
在此之前,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在答复陕西人大代表建议时称,已争取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将延榆高铁列为2023年拟开工项目,明确在8月份完成初设审查;将榆林至包头铁路作为2023年前期研究项目,开展前期工作。(李秀中)
编辑/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