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网友“隔空助力”他人轻生被判故意杀人罪的警示意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16 15:51

四川成都的冯某曾在网上关于自杀、抑郁的文章下,大量发布“一起自杀”“无痛死亡方法”等留言,还加入多个微信群,向多名网友推荐自杀的方法。患有抑郁症的山东济南学生马某听信了冯某“一起走”的说辞,在对方的诱导下自杀身亡。今年4月,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冯某有期徒刑5年。冯某对判决结果不服提出上诉。近日,二审法院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8月16日《法治日报》)

这起网友“隔空助力”他人自杀案既典型又有点特殊。典型之处在于,冯某以相约自杀为名,主动向被害人马某推荐、传授自杀方法,发送自杀工具购买链接,提供虚假的自杀成功范例,促使被害人实施了自杀行为。综合全案事实证据来看,冯某对马某实施的“隔空助力”基本等同于“面面相授”,其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纯属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特殊之处是,冯某主要利用网络平台与被害人进行交流,存在发现难、取证难、责任认定难等难题。令人欣慰的是,当地公检法机关担当作为、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通过不懈努力,终使该案尘埃落定,终审裁定结果有力彰显了法律的威严和公平正义。

现实中,当发现有人意图轻生时,身边的人热心地“拉上一把”,或许就能救人一命,功德无量;相反,毫无人性地“推上一把”,则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一个鲜活的生命因此消逝,可谓罪孽深重。值得警惕的是,一段时间以来,诸如“行人刺激跳楼者不跳不是人”“起哄者喊‘不跳看不起你’”之类的话题不时冲上热搜榜单。不管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空间里,面对轻生者时,总有人幸灾乐祸、围观起哄、言语相激,起哄、怂恿他人自杀甚至引诱、帮助他人轻生,酿成了一幕幕悲剧。这些人的行为不仅令人愤慨,更让人深恶痛心。

这起网友“隔空助力”他人自杀案的终审裁定,亮明了司法态度,敲响了强有力的“警示钟”:信息时代,人人都能表达,但谁都没有肆无忌惮的特权。人命关天,生命无价。诸如怂恿、教唆、帮助他人自杀之类的行为,为法律所不容,结局只能是后悔莫及。冯某就是一个鲜活的反面典型,大家应当引以为戒。

遏制“隔空助力”他人轻生之类不法行为,既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有个细节值得一提,冯某曾加入多个聊天群组,以“与他人一起自杀”为由,向多个网友介绍、推荐自杀的方法。而在酒店自杀的马某正是看到这些信息,才加入了“一起自杀”的行动。该案的终案裁定也提醒有关互联网平台:完善审查机制,做好微信群、QQ群、微博群等各类互联网群组的监测,对“自杀”社交群加强技术层面的清理,并积极主动配合网信、公安等部门查处违法犯罪,真正做到将社会道义和责任扛到肩上,全力以赴防患未然。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这起网友“隔空助力”他人自杀案的终审裁定,体现了对“隔空助力”他人自杀行为的强烈谴责,换个角度看,正是对风清气正网络环境的深情呼唤。作为网民,我们每个人都应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努力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坚持依法上网、文明上网,积极争做 “中国好网民”,发现网上违法信息、活动的,主动向有关部门、网络平台举报。有关部门、网络平台、网民等各方力量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久久为功,定能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让网络空间保持持久清朗,让冯某之流无处可藏。

文/杨维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男子隔空猥亵40多名未成年人获顶格量刑
法治日报 2024-04-01
隔空助力他人轻生被判罪:“软刀子”杀人也当负责
中国青年报 2023-08-26
隔空助力他人轻生被判罪,媒体:“软刀子”杀人也当负责
中国青年报 2023-08-25
“隔空助力”他人轻生被判故意杀人罪的警示意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0
网友“隔空助力”他人自杀,以故意杀人罪获刑五年
法治日报 2023-08-16
网友“隔空助力”他人自杀获刑五年
法治日报 2023-08-16
网上“帮助”他人自杀如何定性 检察机关自行补充侦查夯实故意杀人证据
检察日报 2023-08-08
起哄、怂恿他人自杀是否属于违法行为?该如何惩处?
法治日报 2023-07-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