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只有一块田”:安徽力推“小田并大田”改革,生产效率效益提升明显
解放日报 2023-07-12 09:05

张锋到村里工作后,时时关注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今年,他特别有干劲,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今年4月,《安徽省“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公布,方案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整村、整乡(镇)乃至整县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造试点。到2025年,累计改造面积由1460万亩扩大到3000万亩。

张锋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五沟镇庙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2021年,他们村里就开始试验、实践“小田并大田”工作。两年前,他根本想不到,村里的探索能得到中央和省里的肯定和支持。

其实,庙前村的“小田并大田”改革还不是最早的。在安徽宿州泗县,较早开始探索“一户一块田”,即将村民散落的多块田变成集中的一块大田,目前县里已有117个村的36.2万亩地变“大”;早在2010年,亳州市蒙城县群众自发互换土地,目前“户均一块田”改革的土地占耕地总面积76.6%,并基于此探索了“一村两作区”模式,种地农户在自种耕作区耕种,种植大户在流转耕作区经营。另外,皖南的马鞍山组建“农田四变”专班,创新实施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蟹田变稻田的“农田四变”行动,实现种粮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

不过,庙前村的“小田并大田”改革也有先进之处——“咱村只有一块田。”张锋骄傲地说,这块田是一块1万亩的高标准农田,由全村6524块平均面积不足2亩的“巴掌田”整合而成。改革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1万亩、人均耕地约2亩,每户平均有7块“细碎田”,最多一户达12块,村里的青壮年几乎都在外打工,“谁来种地”在村里一度是个难题。

记者实地走访庙前村,看看这块由小田并起来的大田。

决定

2021年4月的一个晚上,庙前村一场动员会开到深夜——就一个议题,村里要小田并大田,干不干?当天白天,张锋带着村里的村民组长、老党员等20来人,去附近一个村民组学习考察“一户一块田”试验,村民组通过自发的土地整合集中连片,有了一块20多亩的大田,一天就能完成耕种,而以前零散耕种同一片区域,需要两三天。

动员会一时难下结论,村民代表们便回家征求村民意见。一个多月后,庙前村1000多户村民意见被收集起来,最终85%的村民同意改革,而15%的村民持保留意见。

改革有群众基础,但剩下的15%怎么办?继续学习先进经验,统一思想,为此,张锋租了一辆大巴,载着村里40多人,前往亳州、阜阳学习“小田并大田”具体做法、经验等。

总会有村民来问:“小田并大田,可有什么文件吗?”毕竟,单干了40多年,一下子要把田集中到一块,很多人并不适应。张锋解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说得清楚,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改革的底线;村里年轻人少,土地产出少且细碎,有些土地都没人种了,村子要发展,不得不改革,不得不想方设法调动大家积极性。

为了推进改革,村里开会多达几十次,有时候开会到深夜。最后村民一致认为,要干,可以干!2021年7月,1370个鲜红指印集齐,庙前村全部村民同意“小田并大田”,同月,庙前村拿下2021年安徽省唯一一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园建设项目。

新变

零碎土地被整合之后,建设高标准农田水到渠成。按原计划,庙前村打算在建好高标准农田后重新为村民分地,实现“一户一块田”。想不到,高标准农田很快吸引来市场的关注。中化现代农业安徽有限公司被引荐到村里,这家公司有意整体承包该村土地。市场力量的参与,直接促成“一户一块田”升级为“一村一块田”。

中化现代农业公司濉溪技术服务中心农艺师时强强告诉记者,公司进一步整合全村土地,打造优质粮源基地,并根据农产品订单布局农田种植品种和过程管理等。“一村一块田”很快就有了直观收益——2021年9月中化现代农业公司和村里签下5年合同,整体流转近万亩高标准农田,村民每年可获得1000元/亩的租金,亩均租金相比之前增加400元。

土地租金增加只是一方面,农田增产增收更让村民们高兴。

对于分包土地的11位种粮大户,农业公司统一了土地组织、种植方案、机械作业、品牌打造等环节,还开发了供农户免费使用的手机App,可实时查询庄稼的水、肥和病虫害情况。“小田并大田”后的第一季,村里示范农田的小麦亩均产量为1300多斤,比以前技术最好的种植大户的产出还要高出近三成。以前,谷贱伤农的情况难以避免,现在,种子还没下地,销售订单就已签好。另外,小田成了大田后,耕种管收等环节亩均节约300元以上,收割时间也明显缩短了。农业公司收益也提高了,规模化生产给公司带来了品牌溢价。

2022年,小田并大田不过一年多,庙前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分别高于安徽省、淮北市平均水平11个、25个百分点。

老百姓增收了,村集体经济也壮大了。

以前,庙前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满打满算不足5万元,其中还包括村委会将老村部出租给幼儿园每年获得的1.5万元租金。但村里支出却不少,尤其水利设施一项花费巨大,这是张锋的苦涩回忆——原来村里的沟渠年久失修,又被村民填土用于农业生产,时常导致秋季水涝、收成不佳,为此只能秋季找挖掘机挖土,及时放水,减少损失,夏季再回填,不然农机进不了地。张锋算过一笔账,单单挖沟和填沟一年就要花费8万元。如今,村里农田已实现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早没了旱涝之忧,更让人惊讶的是,“一村一块田”改革后,该村“长出”747亩农田,其主要来自小田之间垒起的田埂和复垦撂荒的土地。

从农田中解放的劳动力参与到复垦废塘弃坑,同时参与特色种植、鱼塘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种产业。2022年7月,庙前村香油厂投产,目前已有10多名工人,每人每月工资3000多元,主要产品为香油、麻酱、芝麻盐等,目前正以礼盒形式向外推广销售。庙前村道路栽种了约1.6万棵刺槐,每年四五月,槐花可用来蒸菜或炒蛋,现在村里还准备建设冷藏库,常年销售真空包装的槐花相关产品。今年,路边还种上黄花菜,还准备自种100多亩芝麻。此外,村里的塑料大棚、稻田养虾以及鱼塘今年也将产生收益。

2022年,庙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2.1万元,今年肯定还会更多。

村庄治理也随之一变。今年79岁的孙中言是村里的老生产队长,他回忆,以前每年农忙时,几乎天天都有各类纠纷和口角。现在,村民的土地变成账本上的数字,地界矛盾不复存在,“数字田地”正在濉溪各镇推广。

庙前村成了明星村。

未来

2023年春节前,庙前村召开党员大会,张锋向大家汇报了村里集体收入情况。当天,村委会为每位60岁以上老党员发放了一件保暖大衣;给65周岁以上村民送了2斤香油,还为他们买了保险……村里还拿出资金,整修道路、加装路灯、美化民宅、垃圾分类,村委会门口建了小广场,傍晚不少村民喜欢来遛遛弯、跳跳舞,还有人在广场摆摊。

张锋说,村里正谋划新一轮经济发展计划,要在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创收——村里已经成立合作社,委托中化现代农业公司托管了1000多亩地,这些土地是房前屋后“菜园子地”,无法进行机械化作业,因此由村合作社兜底。可别小看这些房前屋后的土地,以村民参与采摘的200多亩花生为例,用工高峰时一天需200多人,采摘花生的工钱为0.5元/斤,前后20多天时间内,人均收入超2000元。

去年底,庙前村委托安徽一家设计院完成10年整体规划。其中一项是村庄合并,因为空心村现象导致闲置宅基地增多,集中后腾出的建设用地可进入市场创收,村里可用这些收益为村民重新建房。这既是中央一号文件鼓励探索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尝试,也是在实践《安徽省“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到的“推进失去居住功能或功能萎缩的空心村合并”。村里还将建设大食堂,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饭菜。张锋自豪地表示,食堂能用上村里自己大棚的蔬菜、香油厂的香油以及稻田里的米和虾。

张锋觉得,这就是他心目中的小康生活。

文/任俊锰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大学毕业生建起农业合作社 小田变大田种粮机械化
武汉晚报 2025-01-09
民主议事会“议”出185块“共享菜地”
武汉晚报 2024-08-06
“小地块”改成“一块田” 老百姓土地生产走出新路子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23
小田改大田、完善农田水利……多地加紧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12-03
科技小院“学生娃娃”助兴农
北京日报 2023-11-15
增产账、增效账、增收账:算算高标准农田“三本账”
人民日报 2023-10-03
湖南洞庭湖区县探索“沟渠经济” 美了村庄富村民
中国新闻网 2023-03-11
两会动态 | 如何将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