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孙郁: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巴金的文字大概是最带着痛感的
收获 2022-11-26 09:00

本文作者:孙郁,1957年生于大连,曾任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要作品有《鲁迅忧思录》《民国文学十五讲》《思于他处》等。

在诸多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巴金的文字大概是最带着痛感的,阅读其相关的词语,我有时会感到,那谈吐中有教徒般的虔诚。如果要聆听鲁迅的精神回音,他的作品传达的情感都颇值得玩味。与胡风、萧红的鲁迅情结不同,巴金的凝视带着另外一种目光,远与近的视角映带的意象更为神奇。他的文字一直呼应着鲁迅内在的幽思,这种笔调,直到晚年也没有消失。

出身于成都的巴金不像一般南方作家那么多幽婉、纤细的情思,他的身上有点北方的清冷与忧郁的气质,在某些地方更像俄罗斯作家那样冷热交织、阴晴不定。与那些自信的、踌躇满志的人比,他一直徘徊在忧虑与期冀之间,焦虑感流溢在辞章之间,内省与追问伴随着各类文本,有时候读他的作品,仿佛是读一种译作,因为其中染有某些异质的气息。

虽然有明显欧化倾向,但在他的血管里依然流着儒家的血液。他那么反对旧的礼教,内心依然有着传统的东西,思想中未尝没有旧文人的痕迹,温良恭俭让的遗风也有所体现。他其实意识到了自己的这种懦弱的一面,并认为只有鲁迅才真的走出了传统的阴影。能够看到,他的视野中自始至终矗立着鲁迅这座灯塔,那巨大的投影在其身上未曾消失过。从来没有一位中国作家这样使他为之着迷,在他看来,自己一生所努力奋斗的目标,都没有超过鲁迅的精神主题。

每每想起鲁迅,他都有一种倾诉的欲望,年轻时读了鲁迅的书,便找到了一种书写的感觉,而在认识了先生之后,自己的天空忽得开阔起来。他承认,就一生的选择来说,自己触摸的思想不及鲁迅的一角,无论为文还是为人,鲁迅都是自己的引领者。

显然的,鲁迅与巴金,是现代知识人的两种类型,前者深而大,后者清而纯。一个是从老中国泥土里趟过的不倦的跋涉者,一个乃怀着期冀的青春少年。虽然出发点不在一个地方,但是他们都共同表现了知识人寻梦的苦思。在了解中国知识人的心灵历史时,鲁迅与巴金提供的话题一直被后人所阐释。现代文学里的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在他们那里是有所折射的。鲁迅的审美元素里,除了俄国元素外,还存在着德国、日本的诗文之影,加之魏晋之音,显得驳杂复杂,巴金还仅仅限于法国、俄国的人文主义的背景,所以单纯得如清淡的白云,不染灰尘。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他们的选择中遇到了共同的难题,彼此在对文化的基本问题的判断上,可以找到许多相近的地方。

巴金曾在《忆鲁迅先生》一文说自己是在鲁迅的启示下走向文学创作的。1925年8月,他在北京投考大学,因病未能如愿,半个多月的时间,陪伴着他的就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在这苦恼寂寞的公寓生活中,正是鲁迅的小说安慰了我这个失望的孩子的心,我第一次感到了,相信艺术的力量”,“他的书是我的一个指路者,没有他的《呐喊》和《彷徨》,我也许不会写出小说”。[1]在这道白里,既有感激,也有精神的呼应在。因为鲁迅的文脉连通着苦路上寻梦的人,惨烈的时空里的忧思和爱意,让绝望中的人有了新生的冲动。巴金后来从事写作的时候,《呐喊》《彷徨》的调子一直在他那里挥之不去。

到了三十年代,巴金才有了接触鲁迅的机会。第一次见到鲁迅时,他显得异常兴奋,后来在回忆里记录了那个瞬间:

我第一次看见鲁迅先生是在文学社的宴会上,那天到的客人不多,除鲁迅外,还有茅盾先生,叶圣陶先生几位。茅盾先生我以前也没有见过,我正和他讲话,饭馆的白布门帘一动,鲁迅先生进来了:瘦小的身材,浓黑的唇髭和眉毛……可是比我在照片上看见的面貌更和善,更慈祥。这天他谈话最多,而且谈得很亲切、很自然,一点也不啰嗦,而且句子短,又很有风趣。

晚年的时候,他多次谈及鲁迅对于自己的影响,有一次,他这样写道:

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见到先生向他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全书在春节前出齐。先生很快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这说明先生对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负责。我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工作的草率和粗心,才发现不论是看一份校样,包封一本书刊,校阅一部文稿,编印一本画册,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真正做到一丝不苟。他印书送人,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包封投邮,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我暗中向他学习,越学越是觉得难学。我通过几位朋友,更加了解先生的一些情况,了解越多我对先生的敬爱越深。我的思想,我的态度也逐渐变化。我感觉到所谓潜移默化的力量了。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少重,我写只是为了倾诉个人的爱憎。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启发的。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骚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的每一篇文章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

在巴金眼里,只有鲁迅才称得上中国人的良知。因为在这位文学巨匠身上,巴金学会了怎样思考和做人。他的思想深处,一直保留着鲁迅所给他带来的美好的回忆。

鲁迅在与巴金的几次接触中,对他的印象很好。从鲁迅日记零星的记载中能够看到彼此的互动。当巴金向他约稿时,鲁迅便把最后一本小说集《故事新编》交给了他,也答应翻译果戈理的那部著名的小说《死魂灵》。这是他们彼此间的默契,乃至后来有人在鲁迅面前谈及巴金不好的时候,鲁迅显得十分愤慨。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一文谈到他和胡风、巴金、黄源诸人的关系时,鲁迅就说:“我和他们,是新近才认识的,都由于文学工作上的关系,虽然还不能称为至交,但已可以说是朋友......”鲁迅又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他固然有ˊ安那其主义ˋ之称,但他并没有反对我们的运动,还曾列名于文艺工作者联名的战斗的宣言。”看得出来,鲁迅对于巴金有一种信任的感觉,对于其为人与为文是肯定的地方居多。他们彼此各自都吸引着对方,巴金之于鲁迅,有点像郁达夫和鲁迅那样,审美和认知上虽差异明显,但在精神的真与诚方面,彼此都是相互信任的。

民国期间,巴金的影响相当可观,他的《家》《春》《秋》在社会的辐射力超出一般的作家,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他的情感表达方式半是现实主义,半是浪漫主义,一切都显露在外表,热情与忧郁都外化在词语间,青春的明快与奔放隐含着一代新文学家的梦想。不过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带有鲁迅的某些焦虑和痛苦的形影,在面对世界时表现的忧患意识,也是他后来与鲁迅走在一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巴金的阅读趣味与辞章表达特点上看,他与鲁迅有着某些交叉的地方,比如都喜欢迦尔逊、契诃夫、高尔基,对于法国的卢骚、雨果也怀有敬意,小说的某些意象也有相似之处。不过,同样是摄取域外文学的资源,巴金体现的是梦幻的色彩,情感的单纯与背景的昏暗形成反差,有时候带有童话的意味在。鲁迅的文本显得复杂,古小说的清俊、日本文学的简洁,还有德国思想的穿透力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式拷问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漩涡。巴金自己知道,在苦苦奔走的时候,其实鲁迅早已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知识人的路,但是敢于在四面陷阱的苦路上独行的,也只有鲁迅一人而已。作为鲁迅的追随者,他不过远远望着那背影,自己是跟不上的。

节选自孙郁《巴金的精神之塔》

编辑/陈品

相关阅读
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 上海文学馆巴金图书馆有望11月25日开放
解放日报 2024-09-04
寻访|在文艺青年的圣地 感受鲁迅的热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0
“青睐”寻访中国现代文学馆|看博物馆里的文学史 找到文学种子埋下去的土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6
纪念|王瑶先生的两位硕士大弟子刘正强、孙玉石:襟怀坦荡 清白做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2
鲁迅《故事新编》手稿合璧影印出版 手稿的价值不止于“天价”
解放日报 2023-09-12
枕边书 | 朱正:鲁迅真会写文章,但也有没写好的文章
中华读书报 2023-08-26
文学|陈漱渝:只有跳出鲁迅,才能读懂鲁迅
中华读书报 2023-07-10
名家 | 王朔:我看鲁迅
作家联盟 2023-04-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