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带宣,既执法又普法;疏堵结合,做好服务;广泛动员,志愿帮“分”……11月8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大兴区获悉,今年来,清源街道针对辖区垃圾偷倒乱倒高发区域实施专项整治行动,时刻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通过打好三套“组合拳”,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不断提升,实现街面垃圾“零落地”。
“细巡查+勤劝导”实现精准防治
趁着夜色偷倒垃圾、早上遛弯时随手一扔……垃圾偷倒行为具有隐秘性和随机性,精准溯源、有效防治是关键。今年以来,清源街道强化巡查机制,借助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网格员、市容环境处置队等力量,通过错时巡查、蹲点伏击、固岗盯守等多种形式,做好乱倒垃圾溯源,实现精准执法。
此外,清源街道把宣传与整治共同抓,梳理出垃圾倾倒易反复和顽固点位,在执法的同时加强普法宣传。一方面,城市管理办公室联合综合行政执法队、市容环境处置队持续开展入店宣传活动;另一方面,利用“人防+技防”手段,安排市容环境处置队加强巡查、在重点点位盯守,同时借助居民举报,“物商联盟”自我监督以及街边摄像头,全面监控乱倒垃圾行为。通过宣传发动、巡查整治等一整套“组合拳”,从源头杜绝垃圾乱倒违法行为。
今年来,清源针对彩虹商圈和天键广场商圈以及康乃馨小区周边、兴康家园北门底商商户垃圾不分类,随意倾倒垃圾问题进行检查,开展10次专项执法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20人次,车辆60余车次,入户宣传200余家,处罚14起,共计5.7万元,有效夯实了整治成果。
“严执法+暖服务”做好源头管控
确保街面垃圾乱倒行为不反弹,重在寻源溯因、源头施策。彩虹新城商圈曾是偷倒垃圾的“重灾区”,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多次走访中了解到,虽然彩虹新城商圈的商户与物业签订协议,商户可以将其他垃圾投入小区内的垃圾桶中,由物业进行统一回收,但一些商户嫌路程太远,偷偷将垃圾倒在路边或路边的垃圾桶旁。为了彻底根治这一现象,清源街道从源头治理,通过“严执法+暖服务”模式减少垃圾的乱投放现象。
解决商户投放垃圾的困恼,街道第一时间组织召开彩虹新城乱倒垃圾问题协调会,邀请大兴环卫相关负责人前来商定上门清运其他垃圾的事宜。最终商讨出方案:建立彩虹新城底商垃圾清运微信群,商户与环卫签订合同,环卫定时定点上门进行回收其他垃圾。“5分钟到丽园路东边公交站,请商户准备出门倒垃圾”,如今,环卫人员群里一声吆喝,商户便自觉出店门倒垃圾,再也不用“长途跋涉”。
此外,对于屡教不改的商户,清源也将加大处罚力度,进行高限处罚,通过“严执法+暖服务”双举措,实现重点街区垃圾“零落地”。
“广宣传+微志愿”养成分类习惯
在前期调研、走访中,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发现,街面垃圾的产生不只是来源于周边商户,还有不少是“个人投放”。为此,清源街道借助“广宣传+微志愿”来培养地区的“分先锋”,提升个人文明习惯,从而有效减少居民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
快速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清源街道运用手册、条幅、讲座等形式,让分类意识深入人心。滨河西里南区社区专门制作了宣传挂图,手册和挂图上面标明了分类的明细,挂画还可以让居民挂在厨房里,扔垃圾的时候一目了然。
从“心动”到“行动”,榜样示范功不可没。学院社区的杨召发是首批垃圾分类志愿者、守桶员,她探索堆肥实验,成立小桔灯志愿服务队,让近百个志愿家庭加入“分类行动”。丽园社区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李瑞芳发挥职业优势,创作垃圾分类绘本、游戏卡片等,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趣味学分类。
扔对就能得积分,攒攒就能换好礼……此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清源街道试点推行智能垃圾分类箱,通过摄像头识别投放垃圾种类,若为纯净的厨余垃圾,居民通过手机收到积分,凭积分可兑换礼品。
供图/大兴区政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蒲长廷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