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石榴籽”家园里的老城新貌
中国新闻网 2022-10-22 19:27

前营街社区在升级改造后的老旧楼院内设置的“舞动前营”民族团结进步标识

深秋午后,暖阳斑驳,走在青海省西宁市的背街小巷,尽管毗邻车水马龙的市中心,这里依然很安静。道路两旁老式居民楼齐整排列,几位老人慢悠悠拄着拐,走过古色古香的小店。

“每栋楼都重新粉刷过,外立面也都加固保暖层,楼院里陈旧、凌乱的设施全部升级,比过去整洁许多。”西宁市城中区仓门街街道前营街社区党委书记张若蕾边走边说。

社区位于老城区的中心地带,多数楼院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无人管理、年久失修,老旧楼院的问题一度令居民十分“头疼”。

前营街社区居民观看二十大开幕会直播

张若蕾介绍,2015年以来,西宁市政府分批次提升改造棚户区,美化外观的同时改善居住条件,办成了大家长期以来翘首期盼的事。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20日晚,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第五场集体采访,青海代表团新闻发言人、青海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陈瑞峰表示,目前青海省全部市州都建成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多元民族文化的时代魅力日益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在多民族聚居的西宁市基层社区,25家“石榴籽家园”特色各异,“点线面”全方位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

其中,以前营街社区为典型,社区面积0.6平方公里,近6000户居民聚居,其中藏、回、蒙古、撒拉等少数民族约占八分之一。

前营街社区文图并茂的民族团结进步宣讲长廊

张若蕾介绍,辖区单位、群团、社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为居民提供就医、义剪、配送物资等服务。“还会经常普及一些生活实用小知识。比如,市场监管所的专业人士来到社区,现场检测居民们刚买的菜,告诉他们怎样辨别是否新鲜,特别受老年人的欢迎。”

由专职网格员负责的“西宁市社区石榴籽家园”手机服务平台上,每栋楼院地址、户籍人口、重点特殊群体情况等信息数据,正逐步录入。“网格化管理结合线上平台,使社区工作联点成面,不仅大大提高效率,更为居民带来更专业、高质的服务。”张若蕾说。

除了汇聚多方资源,在张若蕾看来,更重要的还是激发居民自治意识,群策群力。

每月定期举行的居民议事协商会上,安装水表、改造“垃圾死角”、处理噪音、文明养犬……居民代表与社区共商共话,“诉求很快得到回应解决,他们逐渐建立起对我们的信任,也越来越积极参与。”张若蕾说。

平日里,居民们彼此间从“老相识”变身“邻管家”,互相照顾,情谊愈深。在社区策划的“一月一主题”特色活动中,大家同听文史专家讲“老前营”故事、听道德模范讲家风、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辖区寺院僧人时常为低保户“送关怀”。

在文化广场、街道楼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随处可见文图并茂的宣讲长廊、路灯下动感醒目的镂空红色标识、“石榴籽”魔方,“我们充分挖掘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张若蕾说,“让睦邻、友爱、团结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退役军人魏振军从小在前营街的老城墙下长大,“现在楼多了、路宽了,但偶尔会怀念小时候老街上闹哄哄的‘人情味儿’。”他感慨。

2018年底,在他精心编导的社区春晚上,小区火锅店的老板娘当起主持人,退休老人登台表演戏曲联唱,小学生们讲述故事…这场小剧场里的春晚,虽经费有限、演员业余,却收获最热烈的反响,“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从没看过这么感动的演出。”居民们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这让魏振军倍感振奋,“文艺创作要唤醒共同记忆、分享共同热爱,引发大家的熟悉感、归属感,心的距离才会更近。”他说。

文/胡贵龙 潘雨洁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青海西宁:有诉必应提速度 未诉先办有温度
新华社 2024-09-07
有诉必应马上办 青海西宁这样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8-04
非遗民俗+禁毒 青海西宁禁毒知识传播更接地气
中国新闻网 2024-04-09
舞剧《河湟》在青海西宁首演 创新传承千年传统文化
中国新闻网 2023-06-27
舞台 | 大型藏戏《金城公主》在青海西宁首演
新华社 2023-05-25
青海西宁河湟读书节启幕:构建全民覆盖城乡一体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中国新闻网 2023-04-22
青海西宁:湿地面积增长至329公顷
央视新闻 2023-02-22
青海西宁:湿地面积增长至329公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2-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