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请允许我为传统文化打个免费广告。这个中秋假期,我很喜欢的京剧艺术家史依弘将在北京连演三天,因为疫情她已经好几年没在北京演出了。这次演出的剧目中有一出经典的《红鬃烈马》,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没办法写了封血书绑在大雁身上,刚好就被远在西凉的丈夫薛平贵捡到,最终才夫妻团圆。
我想说的是,人类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内,信息的传递都是很困难的。如果不是那只大雁帮了王宝钏,她的“渣男”丈夫不知道还要在西凉逍遥多久才能想起她。有个科幻小说写到,“神”是什么样子的呢,他是一团球形的光,所有信息都以光速传播和计算,所以神无所不能。而在现实中,人们为了让信息传达畅通无阻,想了很多办法。
从8月下旬开始,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陆续在全国二十个省级行政区展开。这次大督查围绕稳增长、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保民生、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主题开展。就已曝光的案例看,督查组对于基层政府向小微企业吃拿卡要、以罚代管、行政效能低下导致企业办事难等问题格外关注,个别案例也引发了社会讨论。
不难想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企业的日子难过,一些地方政府的日子也不好过,难免会出现此类现象。在国务院的注视之下,这些问题快速解决,首先对当下应对压力、企稳经济意义重大。
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已经连续九年派出督查组,这些年来“督查”这一手段取得了哪些成效呢?我记得2017年环保督察组在某省调查时,竟然被锁门扣留。那几年当暗访人员联系举报人,称“我是国务院督查组的”时,对方常常以为是诈骗电话。而随着督查这一方式越来越常态化,群众对国务院督查的信任越来越高,更多人愿意通过这一渠道反映问题,其震慑力也越来越强。今年督查中前述那种令人尴尬的新闻还没看到,更多的是被曝光省份第一时间布置落实整改的消息。
这次督查开展没多久,一些发生在基层、长期被隐蔽的问题很快就被揭开。比如湖南耒阳一些村庄明明很早就建成自来水管网,但村民却硬是没有自来水喝。因为这些管网在建设的时候没有可行性论证,建成后又缺乏管理。我想说的是这么基层的事,从北京来的第十一督查组是如何这么快就掌握线索,并准确抵达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呢?
督查组肯定不是一团光,他们是运用了先进的工具。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最近关于大督查的报道很多前面都有一句话:根据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问题线索。这一平台自2019年开通并在去年改版升级,已经集网页、客户端、小程序于一身,成为反映群众诉求、为督查组提供线索的“利器”。从一开始依靠举报电话获取线索,到现在主要依靠新媒体平台,督查组与基层群众的沟通渠道越来越便捷畅通。
基层政府的一些做法需要被监督,但基层干部尤其是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声音也应该被听到。我登录了一下“互联网+督查”平台,发现除了给普通群众、企业开放了反映问题渠道,还给基层政府专门开设了一个渠道,欢迎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反映上级政府及部门的问题。其实这次督查启动之初就强调,要实现督查提质增效与减轻基层负担并举。督查组抵达督查省份后,为基层干部减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在政府面前,基层群众作为弱势一方,他们的诉求应该被及时传达出去,尤其是抵达国务院这一层面,会对地方政府形成有效监督。但另一些时候,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站在不同角度的看法,也需要一个反映渠道。如何让各方声音在同一场域产生共鸣,是一个大课题。借助现代工具让基层声音“上达”,同时让国务院层级的工作人员“下达”到最基层的民间,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绕开了复杂的科层,大大增强了行政效率和监督力度,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的一种探索。这样的探索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或许就会发生令人惊喜的质变。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