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力促汽车供应链畅通,全年汽车产销有望稳定增长
第一财经 2022-05-17 18:38

5月16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强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

通知称,为畅通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汽车工业平稳运行,工信部装备发展中心负责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下称“平台”)开发、管理及系统维护。工信部进一步加强平台管理,准确收集和高效推动解决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复工复产、物流运输等问题。

平台使用对象为国内整车企业(反馈产业链供应链问题)、工信部门汽车行业主管处室(负责协调解决问题)、平台管理及维护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及系统维护)。整车企业(集团)需确定1名填报联系人,进行平台注册,经平台管理员审核认证后,方可进行填报。相关子公司和零部件供应商需将问题统一反馈至整车企业(集团)联系人,由其进行集中填报。

工信部部长辛国斌近日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针对企业面临的现实困难,工信部建立“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每日监测调度15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总产量约占全行业九成)生产情况,建立省、市、县工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和保障上海汽车产业复工复产专项协调机制,加大重点整车企业员工返岗、零部件供应商复产和物流运输协调保障。4月22日到28日,全国15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日均产量达到4.5万辆,较前一统计周期(4月15日至22日)提高70%,生产情况正逐步改善。我国汽车工业韧性强、市场空间大、梯度深,随着疫情防控成效显现,二季度的产销损失有望在下半年得到弥补,全年有望实现稳定增长。

今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督导地方建设和启用中转站,协调督导长三角有关省市布局建设了一批物资中转站。比如,在上海、宁波、杭州建设了4个生产物资中转站,有效保障了汽车生产零部件等生产物资的运输需要,对推进汽车等重点行业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支持地方强化物流末端配送能力,推动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受疫情影响,多家车企和零部件企业生产受阻,4月汽车产量大幅下降。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乘用车生产96.9万辆,同比下降41.1%,环比下降46.8%。4月零售量达104.2万辆,同比下降35.5%,环比下降34.0%,4月零售同比与环比增速均处于当月历史最低值。

乘联会报告指出,在疫情影响下,进口零部件短缺,长三角地区的国产零部件体系供应商也无法及时供货,有的甚至完全停工、停运,加之物流效率降低和运输时长不可控,这些导致汽车生产不畅问题突出。4月,上海地区五家主力车企生产环比下降75%,长春地区合资主力车企生产下降54%,其他地区总体下降38%,上海地区零部件体系的全国辐射效应凸显。

国信证券近日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本轮疫情始于3月,考虑到汽车供应链的高度相关性,广东、上海、吉林三个地区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核心地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上市企业层面,自主零部件企业约有23家在疫情影响地区,其中上海地区17家、长春地区 4 家、广州地区2家。疫情影响地区外资零部件企业有21家,包含 bosch、yazaki、 denso、JTEKT、采埃孚、magna、弗吉亚等,配套客户涉及大众、通用、福特、上 汽、一汽、丰田、奔驰、宝马等。

宁波市汽车零部件协会曾在5月2日表示,今年4月份问题主要集中在物流阻塞这个方面,即使企业能开工,分供方的原材料和零件运不进来,做好的产品也难以发出去。各地方政府对于物流运输的管控依然非常严格,如行程卡带星号的司机不能下高速,造成物流延缓甚至中断,这种情况对于即时性较强的汽车零部件业造成严重影响。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供给不足,成品发运有问题,这种现象在长三角地区比较明显。该协会将收集整合各个工厂的原材料发运地,用国内铁路来替代长途干线公路运输,再用两头的短驳运输来完成工厂的装送货,将长线物流运输变成短途区内物流,这降低了延误的风险,提升供应链的顺畅。

目前,部分处于疫区的汽车企业开始复产,但产能尚未完全恢复。一家位于上海地区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告诉记者,当前产能恢复到50%左右,如果政策进一步放开,预计5月底产能恢复到70%左右。相较于4月“原材料进不来、产品交付不出去”,5月情况已有所好转。不过,自疫情发生以来,物流成本至少翻倍,一些物流公司开价很高,部分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公司正在就物流成本问题进行协商和分摊。此外,部分位于上海地区的二级、三级零部件供应商还没有正常生产。

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