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50年前,华裔女作家这样向世界介绍沈从文——读《沈从文评传》
凤凰壹力 2022-01-15 11:00

《沈从文评传》是一本新书,2022年1月第1次印刷;但它更是一本老书——因为写于50年前。沈从文是20世纪30年代的知名的作家,他笔下的文字透着浓浓的自然信息和中文美感;但关于他的这本评传却是由英文写成,再翻译成中文。

因为看了这本书,我才去网上细细了解了作者聂华苓。这位女作家生于1925年,身处战乱时期,命运多舛。经历两次婚姻,从大陆去往台湾,最后辗转到了美国。1967年与丈夫保罗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有1000多位全球的作家、诗人参与其中,我们熟悉的就有:丁玲、王安忆、汪曾祺、柏杨、莫言、巴金、余光中、白先勇……聂华苓曾被全球300多位作家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今年97岁高龄(在前年为本书写下了中译本前言),是一位有韧性、有才华、有大爱的女作家,非常传奇,让人敬佩!关于她的故事,推荐观看纪录片《三生三世聂华苓》。

作者聂华苓非常喜欢沈从文的作品,离开台湾省去美国的时候只带了一本书——《湘行散记》。1972年纽约传文出版社出版的“世界作家系列”中,就有作者撰写的这本《沈从文评传》,她用自己的笔和文,向世界介绍这位中国作家。50年后,这本书重新被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像是隔着半个世纪的一种缘分。

全书的正文近200页,注释与索引另有30多页,还有20多页是前言与两篇作者写的附录(一篇是《乡下人沈从文》,另一篇是在沈先生去世后写的《与自然融合的人回归自然了》),文中回忆了与沈先生见面的点滴往事,情真意切,让人伤感。

正文部分共有11个章节,因为最初写书是向世界介绍这位中国作家,所以其中第8第9章(约全书40%的篇幅)是作者在进行主题介绍——举例了沈从文的多篇作品,来评论和分析他小说中的人物、主题、意象与风格。作者认为沈从文的领域可称之为乡下人:贴地的人和水上人。他的文字也是自发性的,未经雕饰,充分调用了五感进行描写,如诗一般自然,富有天赋。

正文的第4章节没有写沈从文,而是介绍了五四前后大的政治背景和学术流派,这样有利于国外的读者理解沈从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所做出的选择。正文的其他8个章节主要就是按时间顺序介绍沈从文了,因为1949年后沈从文几乎停止了文学创作,所以关于这部分的最后两个章节写得较为简略。

在前几个章节中,跟随作者的叙述,我第一次去详细了解沈从文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特别惊讶他家是行伍出身,他14岁到20岁期间陆续在军营度过,见过了太多的杀戮和流血。从前读《湘行散记》和《边城》,文字自然,心思细腻,一直以为沈从文从小是书香世家,过着平静温馨的小日子。后来知道他曾经给湘西王陈渠珍做书记,还有点奇怪他怎么在军营待过。看了这本评传才发现他20岁之前的生活和我猜想的如此不同,几乎截然相反。书中提到他给一位声誉极佳的统领官做书记,想来说的就是陈渠珍了(这也是一位极为传奇的儒将,曾经读过他写的《艽野尘梦》,看到最后西原故去,痛彻心扉)。正是陈渠珍收藏的画轴、铜器、古瓷、各个朝代的线装书和典籍,让青年沈从文得到了极大的文化滋养。书中没写的是沈从文大病一场后,辞职想去北京求学,也是陈渠珍资助费用并告诉他随时可以回来。

沈从文北上求学并不顺利,贫困窘迫,因为坚持不懈地给报纸写稿,终于渐渐出名。这期间,沈从文和胡也频、丁玲、郁达夫等都成为友人,他和丁玲夫妇曾一起从北京辗转上海,一起写稿做编辑出刊物……后来停刊,再后来分道扬镳。幸亏徐志摩帮他找到一份在中国公学任教的工作(校长胡适对他颇为关照,在这期间猛追大家闺秀女学生张兆和,本书没写),后来去青岛任教和回京,也一直受徐志摩和林徽因夫妇的诸多照顾。在当时的文学流派上,沈从文被视为新月派的成员(新月派代表有徐志摩、胡适等人)。

因为这本书当年出版是为了介绍作家和作品,所以作者主要写了他文学创作和担任编辑的相关内容,对个人生活的其他经历着墨寥寥,如:感情生活几乎没提,1937年后的内容记录较少,1949年停止文学创作之后的经历更是简要带过(考虑到在美国的出版时间是1972年,想来后期很多经历本书作者也不知道)。如果想把这本书当作了解沈从文一生生平的详细传记来看,估计会觉得差距不小。

但是作为评传来看,还是颇有亮点。如果想知道50年前一位华裔女作家是如何向世界介绍沈从文,如何从美学与艺术性上对作品的风格和意象进行评价分析的,不妨来看看这本书。

旁记1:十几年前曾去过湘西凤凰,特意到了沈从文的墓地。五彩石后是张兆和的姐姐张允和的挽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位二姐当年支持沈从文追三妹,沈的情书写了上百封,终于把女神追到手,婚后日常生活中却摩擦不断,再加在妻子孕产期出轨年轻女粉丝高青子,维持了8年的婚外情,由此两人产生嫌隙几十年……回想起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写的“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本以为神仙眷侣,却过得一地鸡毛,颇让人叹息。

五彩石旁墓碑上是沈从文的表侄黄永玉写的字:“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曾经很奇怪沈从文为什么会说到士兵,后来在书中看到他青年时有6年军营生活,见过太过流血和死亡,便多少有些理解了。

旁记2:经常参观国家博物馆,曾听过第一代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说沈先生的往事,才发觉世人忽略了他后期在文史方面的研究和造诣:《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凝聚了先生莫大的心血,在专业领域内是重量级的著作。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如今也是国博的常设展之一,推荐大家有空去看看。

文/李科燕

来源:凤凰壹力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赏读|为何不翻译一本有学术水平的孟德斯鸠评传?走访多家图书馆,终于找到了这一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9
文学|少一些“梨枣之灾”,多一些深度阅读
文学报 2023-08-09
赏读|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现代大学网 2023-08-01
文学 | 当一位女作家想要一张单人沙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02-05
98岁华裔作家聂华苓:我还住在爱荷华,我很好
《中国新闻》报 2023-01-17
文学|沈从文:人物由内而外散发着生机
收获 2022-11-15
文学|从文体创作打开沈从文的沪上心路
收获 2022-11-09
文学 | 沈从文:给一个读者
收获 2022-10-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