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性侵害预防进中小学教材,引发了舆论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性教育的重要性渐渐被大众所了解。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就明确提出“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让孩子明白“内衣覆盖的地方,不容侵犯”。
据《“女童保护”2020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例中,熟人作案超七成,家庭成员性侵案曝光量大幅上升;性侵者多次作案比例近六成,在没有外界力量阻止的情况下,性侵施害人往往多次作案,不会自动终止,持续作案往往达到2至3年,2019年曝光案例中,最长时间长达22年。另有数据显示,61.48%的青少年有过“青春期的困惑”,但高达78.24%的青少年缺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多数青少年的性健康知识靠“自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指南》的出台,可谓正当其时。只有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才能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具体而言,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有序铺开:小学阶段初步学习青春期发育;初中阶段学习青春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预防性骚扰与性侵害的能力;高中阶段则要深入了解婚姻和生育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性骚扰与性侵害。
性教育成为每个孩子的必修课,系统了解相关知识和掌握相关技能之后,相信孩子们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性侵猥亵的伤害。性侵害预防进中小学教材值得欣喜,但如何开展性教育,依然会面临诸多困难。其中,观念问题无疑是最大的“拦路虎”。
有专家直言,性教育最关键的还是在家庭。面对性教育,家长们往往心有千千结。一方面,校园性侵等事件频有发生,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刻不容缓。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家长总觉得涉及“性”就是敏感的,或者认为无非就是男女之间的“那点事”,避而不谈。这样的分歧,导致围绕性教材的“尺度”问题屡屡引发争议。有些家长希望性教育的尺度能适当大一点,让孩子懂一些,但依然有不少家长认为不能太“直白”,要尽量隐晦一些,众口难调之下,给性教育出了道难题。
其实,性健康教育内涵很广泛,不仅包括生理、生殖解剖知识,还包括性心理发育、性伦理道德、性法律知识、性病防治知识等等,性教育要做的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加强价值观、道德观上的引导。
性教育不可怕,可怕的是怎么教育。对家长来说,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己“脱敏”,不要觉得性很羞耻,这样才能坦然面对孩子的问题。当然,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推进这一教育时,也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做好充足的论证与准备,并对家长进行相应的教育引导。(胡欣红)
编辑/崔毅飞